

1.深沉陰險。
2.更加危險。
3.偏僻險要。
1.謂饑民強迫糧主平價糶糧。
1.熱鬧之處。
2.明代走馬古局戲中所用的賞錢。
1.做游戲;戲耍。
1.猶言開玩笑。
1.明清科舉考試時慶祝五經魁首揭榜的一種活動。
1.舊時稱以丑角表演為主的戲曲。
1.方言→鬧。
1.悶香。一種熏人能使之昏迷的香。
1.喧鬧。
1.因粗心或缺乏知識﹑經驗而發生可笑的錯誤。
1.謂心胸狹隘,善疑多心。
1.亦作"鬧新房"。
2.新婚之夕,親友在新房中喧鬧逗樂。
1.由著自己性子發作,耍脾氣。
1.猶言假客氣。
1.猶喧鬧。
1.用使人迷惑的手段欺騙人。
1.亦作"鬧呀呀"。
2.見"斗吖吖"。
1.猶言擺闊氣。
1.落葉灌木。葉互生﹐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春季開花,花冠鐘狀漏斗形,鮮黃色。有毒,可用以制殺蟲劑。通稱羊躑躅。
1.即鬧羊花。
1.熱鬧貌。
1.毒藥。
1.因意見不合而引起不滿的情緒。
1.喧鬧貌。
1.成色低劣的銀子。
1.微弱的響聲綿延不絶貌。
1.熱鬧貌。
1.方言→鬧。
1.醉魚草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六.醉魚草》。
1.民間風俗。農歷正月十五﹐擊鼓鳴鑼,通宵張燈,供人玩賞。相傳始于漢,后世相沿不衰,內容更豐富。是夕吃喝玩賞﹐熱鬧非凡,故稱"鬧元宵"。
1.熱鬧貌。
1.熱鬧嘈雜。
1.吵鬧。
1.方言。吵架。
1.即鬧竿。
1.見"鬧裝"。
1.亦作"鬧妝"。亦作"鬧妝"。亦作"鬧妝"。
2.用金銀珠寶等雜綴而成的腰帶或鞍﹑轡之類飾物。
3.即鬧裝花。
1.用金銀珠寶等雜綴而成的腰帶。
1.亦作"鬧著頑"。
2.戲弄,開玩笑。
1.見"鬧著玩"。
1.方言。鄉間的集日。
1.吵嘴;爭吵。
1.淤泥。
1.以藥石消融冰凍,為古代的一種方術。
1.蒙古語稱湖泊為"淖爾"。如阿拉克淖爾;阿勒坦淖爾。也譯作諾爾。參閱《嘉慶一統志.科布多.山川》。
1.爛泥積水。
1.爛糊粥。
1.消融。
2.猶沉溺。
泥濘長衢方淖濘,小水亦風波。
1.柔和貌。淖﹐通"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