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西域國名。本名樓蘭。故址在今新疆鄯善縣東南『昭帝時改稱鄯善。
反問。
1.不循常規。
2.恢復常道。
3.謂不合儒家的經典。
1.見"反經合義"。
1.雖違背常道,但仍合于義理。
1.夕陽反照。
2.倒影。
3.古借指位于西方的國家。
1.叛亂所用的物品。
1.反叛割據。
用行動反對;抵抗~精神 ㄧ~侵略ㄧ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
青少年發展過程中獨立性傾向最明顯的時期。通常在十一、十二歲至十四、十五歲。該時期的少年身心方面雖不成熟但有劇烈的變化,如身高猛長,第二性征越來越明顯,經驗和能力飛快增長,擺脫成人監護的愿望異常強烈,因而與成人視他們為不成熟產生矛盾,表現出反抗心理和行為。
客人反過來成為主人,多用來比喻變被動為主動。
1.謂耳中不聞胡言亂語或嘈雜聲音。常指不聞閑是閑非。
1.耳旁;耳朵邊。
外耳道內皮脂腺分泌的蠟狀物質,黃色,有濕潤耳內細毛和防止昆蟲進入耳內的作用。也叫耵聹(dīng-níng),俗稱耳屎。
鼓膜。
耳光。
1.謂但憑耳聞。
外聽道。
1.即耳光。
外耳的一部分,主要由軟骨構成,有收集聲波的作用。也叫耳廓(圖見〖耳朵 〗)
1.耳刮子﹐耳光。
1.方言。耳光。
〈方〉耳刮子。
1.形容馳驅極速。
戴在耳垂上的裝飾品,多用金、銀、玉石等制成。
①受話器。②通常指受話器和發話器連在一起的電訊器件。‖也叫聽筒、耳機子。
1.舊指割下的耳朵。
形容聽覺銳敏。
1.謂鑒藏書畫﹐但憑耳聞﹐并無真識。
1.舊時重犯示眾時插在頸后耳旁的箭牌。
1.佛教語。指聽覺所及的范圍。
1.猶耳聞。只憑傳聞即加決斷意。
外耳門。
1.謂聲音悅耳﹐使人快意。
1.指耳衣。
1.耳聾。
1.見"耳刮子"。
1.即耳郭。參見"耳郭"。
1.猶耳熟。
1.聽覺不靈敏。
聽力~不濟。
1.滿耳朵滿鼻子。謂聞之熟極。
1.即耳衣。
大門兩側的小門;正門旁邊的小門。
外界并無聲音而患者自己覺得耳朵里有鳴叫的聲音。多由中耳、內耳或神經系統的疾病引起。
鼓膜。
①耳朵和眼睛掩人~(比喻以假象欺騙蒙蔽別人)。②指見聞~所及ㄧ~一新ㄧ~不廣。③指替人刺探消息的人~眾多。
1.謂消息靈通。
1.指耳﹑目兩種器官。
2.借指負責視聽的親近侍從之臣。
3.專稱御史。
聽到的看到的都換了樣子,感到很新鮮。
1.亦作"耳伴"。
2.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