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道德的人;善良的人。
2.健康﹑正常的人。
3.普通身份的人。與奴仆婢妾相對而言。
4.傳說中的東方種族名。
1.指某一牲畜常與同類爭斗。多比喻某個人愛同周圍的人鬧糾紛。
1.俗語。比喻兇惡的人不露形跡,或不動聲色。
1.指說話時舌尖常接觸牙齒,發音不清。
1.俗稱咬舌的人為"咬舌子"。
1.咬。
1.棘手,難辦。
1.咬字吐音,發音。
1.指俚俗靡曼的音樂。
1.比喻乏味。
形容過分地考慮字句或死啃字眼寫作文不要咬文嚼字。
1.見"咬文嚼字"。
1.緊咬牙根。形容憤怒至極或下定決心。
2.用以形容忍受住痛苦或磨難。
3.謂口齒尖利,不服帖。
4.熟睡中牙齒相磨發聲。常由消化不良等疾病所引起。
1.形容痛恨﹑憤怒或發狠心。
1.見"咬牙切齒"。
1.即膠牙餳。一種用麥芽或谷芽熬制而成,黏性很強的糖。古人常于元日食之。
1.鳥鳴聲。
1.形容說話一字一板,鄭重其事。
1.古代謂茶湯烹至沸騰,茶沫與茶器邊緣相凝而不溢出的程度,為咬盞。
1.戲曲﹑曲藝術語。也叫吐字。指演唱或念白中,準確地將字的聲母和韻母讀出,使近聽不刺耳,遠聽不含混。是戲曲﹑曲藝演員的基本技巧之一。
1.對別人說的話在措辭上挑毛病。
1.搬弄是非。
2.拗口。不順口。
3.煙嘴。
1.清皇宮內城大房東西廂之耳房。
1.深遠貌。
1.深陷的眼睛。
1.幽靜貌。
1.見"窅靄"。
1.亦作"窅藹"。
2.深遠貌;幽暗貌。
1.凹凸。
1.深遠貌。
1.幽暗。
1.幽谷。
1.精深的言論。
1.幽遠迷茫貌。
1.深邃昏暗。
1.深秘貌。
1.亦作"窅渺"。亦作"窅邈"。
2.深遠;精微。
1.見"窅眇"。
1.見"窅眇"。
1.幽暗貌。
2.遙遠處;遙空。
1.深奧精微。
1.南唐后主李煜的宮嬪。據傳為女子纏足的第一個人。
1.幽靜。
1.精深貌;深遠貌。
2.猶悵然。
3.岑寂貌。
4.幽暗貌。
1.深邃貌。
1.見"窅窕"。
1.亦作"窅竔"。
2.幽深貌;陰暗貌。
3.宛轉曲折貌。
4.猶窈窕。指美女。
1.凹凸﹐低下和高起。
1.見"窅窊"。
1.亦作"窅洼"。
2.凸凹﹐突出和低下。
1.隱晦貌;幽暗貌。
2.遙遠貌。
3.深邃貌。
4.象聲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