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蚯蚓"。
1.宴飲聚會。
1.用以靠著休息的小桌子。
2.用于宴會,長度不一,可以錯綜排列成各種圖形的幾桌。
1.指北方美女。
1.指北宋畫家燕文季所繪的四時風景畫。
1.胡笳。泛指我國古代北方民族的樂器。
1.宴飲嘉勉。
1.燕地的車越地的轂。謂把不同的東西混在一起。
1.見"燕閑"。
1.亦作"燕翦"。
2.指燕尾。因分叉如剪刀,故稱。
3.指燕子。
4.燕子飛掠。
5.形容動作輕捷優美。
1.見"燕剪"。
1.古代帝王退朝閑居時召見或接見臣子。
2.泛指公馀會見。
1.設宴招待或送行。唐許渾有《南海府罷南康阻淺行侶稍稍登陸而邁主人燕餞至頻暮宿東溪》詩。
1.《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燕將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讒之燕,燕將懼誅,因保守聊城,不敢歸。齊田單攻聊城歲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魯連乃為書,約之矢以射城中,遺燕將……燕將見魯連書,泣三日,猶豫不能自決。欲歸燕,已有隙,恐誅;欲降齊,所殺虜于齊甚眾,恐已降而后見辱。喟然嘆曰'與人刃我,寧自刃。'乃自殺。"后以"燕將書"指勸歸或勸降的書信。
1.燕地的獸角。為制弓良材。《周禮.考工記序》"燕之角﹑荊之干﹑妢胡之筩﹑吳粵之金錫,此材之美者也。"
1.謂燕子相接而飛。
2.宴會接待。
1.古代一種日常戴用的頭巾。
1.見"燕金募秀"。
1.相傳戰國時燕昭王筑黃金臺以接待天下賢士◇以"燕金募秀"為招納賢士之典。
1.北京市的別稱。因市區在春秋戰國時為燕國國都而得名。
2.山名。即山西省管涔山。
1.指古時北疆報警的烽火臺。
1.見"燕九節"。
1.舊俗以正月十九日為"燕九節"。
1.退朝而處;閑居。
2.閑居之所。
1.燕女的衣襟。借指舞衣。古燕趙女子善歌舞,故稱。
1.相聚宴飲。
1.謂天子所賜之酒。爵,古代飲酒的器皿。見"燕雀"。
1.戰國時,燕昭王即位后急于招攬人才。郭隗以馬為喻,說古代君王懸賞千金賣千里馬,三年后得一死馬,用五百金買下馬骨,于是不到一年,得到三匹千里馬,勸說燕昭王若能真心求賢,賢士將聞風而至。見《戰國策.燕策一》◇以"燕駿千金"為招納賢士之典。
1.猶歡宴。
1.宴飲行樂。燕,通"宴"。語本《詩.小雅.南有嘉魚》"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衎。"毛傳"衎,樂也。"
1.慰勞軍士的酒食。
1.宴請賓客。
1.指戰國時燕王噲。燕噲曾讓國于子之,造成燕國大亂。
1.設宴款待。
1.謂請客送禮。
1.宴飲賞賜。
1.燕姞所生兒,名蘭。借指自己的兒子。
1.設宴慰勞。
2.指燕子和伯勞鳥。
1.燕子的窩。比喻脆弱的據點。
2.喻棲身之所。
3.喻指娼館妓院。
1.古代天子諸侯與群臣宴飲之禮。亦指古代敬老之禮。
1.燕山的礫石。
1.帝王退朝閑居時所發的命令。
1.謂納妾。
1.指通往燕國的道路。
2.泛指燕地。
3.特指通往燕昭王招賢臺的道路。亦借指招賢之地。
1.喻凡庸之輩。
2.燕子雙棲,因以喻男女諧和相伴。參見"燕侶鶯儔"。
1.形容男女歡愛如燕鶯般諧和相伴。
1.龍眼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三.龍眼》。
單子葉植物,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根系發達,稈直立光滑,高1米左右。頂生圓錐花序,穗軸直立或下垂。穎果,腹面具縱溝。成熟時內外稃緊抱子粒,不易分離。產于中國西北、內蒙古、東北等地區。子粒缺麥膠,供食用;莖、葉可作青飼料,也可作造紙原料。
1.古代祭祀后宴飲時,以須發的顏色別長幼的坐次,須發白年長者居上位。毛,須發。
2.泛指宴飲時年長者居上位的禮節。
1.《左傳.宣公三年》"初,鄭文公有賤妾曰燕姞,夢天使與己蘭,曰'余為伯倏。余,而祖也。以是為而子,以蘭有國香,人服媚之如是。'既而文公見之,與之蘭而御之。辭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將不信,敢征蘭乎?'公曰'諾。'生穆公,名之曰蘭。"后以"燕夢征蘭"為婦人懷孕生男之典。
1.見"燕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