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蠶叢氏。教民蠶桑﹐民尊之為神。
1.方言。食鹽。
1.指虞坂。在今山西省平陸縣北中條山。傳說伯樂逢騏驥困鹽車于此。
1.曬鹽用的工具。
1.成包的鹽。
1.蝙蝠的俗稱。
1.負責稽查緝拿販賣私鹽罪犯的部門或人員。
1.舊時知府下面專管鹽務的同知。
1.鹽和蔬菜。
2.鹽漬的蔬菜。
1.泛指日用菜金。
1.貯鹽的倉庫。
1.用鹽腌漬起來,以便貯藏。
1.征收鹽稅的政策法令。筴,同"策"。
2.鹽務。
1.派往各地辦理鹽務的官吏。
1.神話傳說中的古國名。
1.制鹽的場所。
1.燒鹽使用的一種工具。
1.宋代官府發給商人支領和運銷食鹽的憑證◇稱鹽引﹑鹽票。
1.宋代政府規定鹽商憑鈔運銷食鹽的制度。由政府發行鹽鈔,令商人付現,按錢領券。發券多少,視鹽場產量而定。券中載明鹽量及價格,商人持券至產地交驗,領鹽運銷。
1.運載鹽的車子。《戰國策.楚策四》"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潰,漉汁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伯樂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冪之。"后以"鹽車"為典,多用于喻賢才屈沉于下。
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成員。在江蘇鹽城市響水、濱海、射陽、大豐四縣和東臺市東部黃海沿岸。世界最大的丹頂鶴越冬地。以丹頂鶴為主要保護對象。
1.用豆豉做的湯。
1.鹽和醋。
1.鹽務。
1.對鹽商的蔑稱。
1.鹽槽中瀝下的黑汁。
1.用食鹽腌制成的蛋品。
1.見"鹽法道"。
1.即鹽票。
1.專營官鹽的商人。
1.售鹽的商店。
1.古代鹽戶中承擔鹽役的丁壯。也稱"灶丁"。
1.販賣私鹽的奸商。
1.鹽的產量。
1.官府管理鹽務所制定的政策法令﹑產銷制度和有關則例。
1.官名。掌管一省鹽政。清代于不設鹽運使各省設置,或以分巡各道兼理。
1.古澤名。
2.販賣食鹽的人。
1.吹鹵水成鹽之風。
1.用鹽腌過并經晾干的動物生皮。是制革的原料。
1.舊時成批運輸食鹽的組織。
1.即鹽精石。
1.從事制鹽的生產工人。
1.古代指經官府準允開業的鹽商的鹽棧◇亦指官府的鹽棧。
1.鹽價。
1.主管鹽務的官員。始于漢代。
1.棗名。
1.舊時鹽商按成例付給地方官府的津貼。
1.一包鹽。
1.指鹽湖。
1.指鹽和醬之類。
1.指汗。因其味咸,故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