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拘束﹑謹慎貌。
1.粗笨。
1.粗疏豪放。
2.粗獷豪壯。
1.疏忽;馬虎。
1.粗俗不文的話。
2.特指猥褻的詈詞。
1.亦作"麄穢"。
2.粗濁污穢。
3.指粗濁污穢的東西。
1.笨重費力的工作。
1.見"麤跡"。
1.亦作"麄錦"。
2.粗絲織成的錦。
1.劣酒。設宴者的謙詞。
1.略舉。
1.即糠。稻﹑麥﹑谷子等農作物子實的皮或殼。
1.略見。
1.粗糙;粗野。
1.形容粗糙。
1.形容樂音高急而壯猛。
2.形容說話聲音粗大而尖厲。
1.粗糙,不光滑。
1.指悲涼的角聲。
1.楚境。徼,邊界。
1.楚山。嶠,尖峭的高山。
1.整潔。
1.指古楚國的疆界。
1.楚地所產之良鐵。
1.楚地津渡。
1.指江陵。因江陵舊為楚都,后又為荊州治所,故稱。
1.即斑鳩。
1.楚地產的酒。
1.楚人聚居處。
1.泛指火。
1.謂焚毀,毀滅。
戲曲劇種。流行于湖北黃陂、孝感一帶。曾名黃孝花鼓”、西路花鼓”,1926年改今稱。由鄂東哦呵腔”發展而成,清道光年間已盛行。唱腔有以迓腔為主的板腔和小調、高腔三類。主要劇目有《葛麻》、《寶蓮燈》等。
1.悲涼到極點。
1.拷打。
1.指屈原。屈原忠而被謗,身遭放逐,流落他鄉,故稱"楚客"。
2.泛指客居他鄉的人。
1.指屈原的辭賦。
1.猶痛楚。
1.《論語.微子》"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邢昺疏"接輿,楚人,姓陸名通,字接輿也。昭王時,政令無常,乃披發佯狂不仕,時人謂之楚狂也。"后常用為典,亦用為狂士的通稱。
1.見"楚狂"。
1.見"楚狂"。
1.見"楚狂"。
1.楚地的絲綿。《左傳·宣公十二年》"冬,楚子伐蕭……申公巫臣曰'師人多寒。'王巡三軍,拊而勉之,三軍之士皆如挾纊。遂傅于蕭。"后因以"楚纊"指君上的賜與,有被德感恩之意。
1.水芹。
1.楚宮。壸,宮中道路。
1.粗莽乖戾。
1.楚地湍急的水流。
1.蘭,香草名。古代男女都佩用,以祓除不祥。因盛產于楚地,屈原《楚辭》中又多所歌詠,故稱。
1.楚地產的濁酒。
1.《漢書.兩龔傳》載,王莽篡漢,龔勝恥事二姓,堅不應莽征,絕食死,"有老父來吊,哭甚哀,既而曰'嗟虖!熏以香自燒,膏以明自銷。龔生竟夭天年,非吾徒也。'遂趨而出,莫知其誰。"此老父隱居彭城,后因稱之"楚老",列為八賢之一,常引為典。
2.泛指楚地父老。
3.宋王安石自稱。
1.猶楚囚。
1.《漢書.揚雄傳上》"﹝雄﹞又怪屈原文過相如,至不容,作《離騷》,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讀之未嘗不流涕也……乃作書,往往摭《離騷》文而反之,自崏山投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離騷》……欽吊楚之湘累。"顏師古注引李奇曰"諸不以罪死累。"后因以"楚累"為屈原的代稱。
1.楚地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