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左傳.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者譬于禽獸,臣食其肉而寢處其皮矣。"后以"寢皮食肉"形容仇恨之深。
2.借指勇武的行為或精神。
1.怒發。
2.猶顯揚,發揚。
3.振作,奮發。
4.抒發。
5.賑濟發放。
精神奮發,奮起精神振奮|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
1.疾風。
物體或物理量在振動(或振蕩)過程中偏離平衡狀態時的最大值。如機械振動中振動質點離開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交流電的電流或電壓的最大值。
1.擊落枯葉。喻事極易成。
2.使枯樹復蘇。
1.遠古;往昔。
1.謂清除積弊。
1.振纓。謂隱居。
1.驚恐。
2.搖蕩得駭人。
1.震動。
1.豪,通"毫"。豎起的細毛。
2.豪,通"毫"。猶揮毫。
1.整頓考核。
1.緊掐咽喉。謂扼殺。
1.賑濟,救濟。
1.古代九祭之一。
1.倨傲;矜持。
1.驚動。
1.謂提拔。
1.恭敬。
1.亦作"振捄"。
2.救助;拯救。
3.賑濟。
1.見"振救"。
1.振作;整頓。
1.震驚;恐懼。
1.救治,整治。
1.凌厲;迅猛。
2.亦作"振勵"。奮勉;振作。
1.見"振厲"。
1.顫抖。
1.謂開倉放糧。
1.提綱挈領。
使耳聾的人都受到震動和醒悟。比喻力量強大這種大膽的評論,打破了傳統的保守思想,在當時起了振聾發聵的作用。
1.《詩.周頌.振鷺》"振鷺于飛,于彼西雍。"孔穎達疏"言有振振然絜白之鷺鳥往飛也……美威儀之人臣而助祭王廟亦得其宜也。"又《魯頌.有駜》"振振鷺,鷺于下。"毛傳"鷺,白鳥也,以興絜白之士。"鄭玄箋"絜白之士群集于君之朝。"后因以"振鷺"喻在朝的操行純潔的賢人。
1.謂整隊班師。
2.整頓部隊,操練士兵。
1.曳履作聲『鄭崇在哀帝時為尚書仆射,常求見哀帝進行規諫,他去時曳革履,人還沒有到,哀帝就笑著說"我識鄭尚書履聲。"見《漢書.鄭崇傳》。因以"振履"指向皇帝進諫。
1.謂葉將枯而震之使落。
1.猶俊邁。英俊出眾。
1.奮發貌。
1.揮動衣袖。《儀禮.聘禮》"公東南鄉,外拂幾三;卒,振袂中攝之,進西鄉。"胡培翚正義引敖氏曰"振袂,去塵也。"后多形容出行時的動作。
1.擾動。
1.震怒。
1.童女。振,通"俥"。
1.發揚新奇。
2.猶奇特。
1.特出﹑非凡的人。
1.興起;奮起。
1.救助困窮的人。
1.救濟貧窮和無依靠的人。
1.救濟貧窮的人。
1.喻抓住事物的關鍵。
1.古代的一種棺飾。
2.整容。
1.盛怒貌。
1.震怒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