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土地翻耕后碎土和平地的統稱。
1.猶言同在一處。
1.同心;同一愿望。
2.有共同愿望的人。
1.同居諫垣。指同為諫官。
1.指水流同一源頭。
2.謂事物的來源相同。
1.音義相關,由同一語源孳生的詞或詞素。如"背"和"負"。在漢語中,有雙聲的,如"柔"和"弱"(同義),"明"和"滅"(反義);有疊韻的,如"剛"和"強"(同義),"寒"和"暖"(反義)。
1.有同一源頭﹑流向。比喻同一,統一。
1.謂起始﹑發端相同而趨向﹑終結不同。
1.見"同源異流"。
1.音﹑義相同或相近,屬同一語源的字,如"古"和"故","志"和"識"等。
1.《詩.小雅.信南山》"上天同云,雨雪氛氛。"朱熹集傳"同云,云一色也。將雪之候如此。"因以為降雪之典。
1.共同乘坐車或船。
1.《詩.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鄭玄箋"澤,褻衣近污垢。"后以"同澤"用于軍人相稱或借指軍中共事。
1.同道者。謂思想﹑行為一致。
2.比喻統一。
1.一同飲酒。
1.謂共枕而寢。多指夫妻生活。
1.共知。
2.猶參佐。
3.官名。稱副職。宋代中央有同知閣門事﹑同知樞密院事,府州軍亦有同知府事﹑同知州軍事。元明因之。清代唯府州及鹽運使置同知,府同知即以同知為官稱,州同知稱州同,鹽同知稱鹽同。
1.指朝臣一同當值。
2.指一同當值者。
1.謂有共同職守者。指僚屬。
1.主旨相同。
1.對年齡大于自己的年輕男同志的親昵稱呼。多流行于南方老革命根據地。
1.治理方法相同。
清朝皇帝。即愛新覺羅·載淳”。廟號穆宗,年號同治。滿族。1861-1875年在位。即位時年僅六歲,由顧命八大臣輔佐。不久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實行垂簾聽政”。1873年親政,仍由慈禧掌權◇病死。
1.謂本質相同。
1.猶同歸。
2.謂同樣效命。
3.神態相同。
1.同一種族;同一民族。亦指同種之人。
《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后以同舟共濟”比喻齊心協力戰勝困難。
1.比喻命運相同,利害一致。
1.比喻同遭逆境。
內外由相互絕緣的同軸心導體構成的電纜內導體為銅線,外導體為銅管或網。電磁場封閉在內外導體之間,故輻射損耗小,受外界干擾影響小。常用于傳送多路電話和電視。
1.指同一屬相者。
1.指丈夫或妻。
1.明代指同時被薦舉而授官者。因名列同一咨文,故稱。
1.猶言等同于一字。
2.同一個字。
3.指異體字。
1.宗法社會指同一大宗。
2.指同一家族或同姓。
1.同一宗族。亦指同族之人。
2.同一種類。
1.同樣的罪行;同樣的罪名。
2.同樣的過失。
3.同樣論罪;同樣受到處罰。
1.一同暢飲而醉。
1.同席而坐。
2.指同席的人。
3.謂同為一事獲罪。
1.對滿人的蔑稱。滿族多佟姓,故稱。
1.彤墀。
1.亦作"彤襜"。
2.赤色車帷。
1.見"彤幨"。
1.朱漆車。王侯之乘。
1.即丹墀。借指朝廷。
1.指朱漆。
2.謂因漆朱而閃耀紅光。
1.彤庭。
1.朱漆弓。古代天子用以賜有功的諸侯或大臣使專征伐。
2.《詩.小雅》篇名。古代天子宴享有功諸侯賜以弓矢時的樂歌。
1.彤庭。
1.桿身漆朱的筆。古代女史記事用。《詩.邶風.靜女》"靜女其孌,貽我彤管。"毛傳"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史不記過﹐其罪殺之。"鄭玄箋"彤管﹐筆赤管也。"陳奐傳疏引董仲舒曰"彤者,赤漆耳。"一說指樂器。見高亨《詩經今注》。一說指紅色管狀的初生植物。見余冠英《詩經選譯》。
2.指女子文墨之事。
3.指漢代尚書丞﹑尚書郎每月所賜的一雙赤管大筆◇用為在朝任官之典。
4.指畫筆。
1.即彤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