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非常想念。
2.形容內心悲痛如刀割。
1.唐詩人李白的別稱。唐杜甫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韻》詩,唐賈至有《洞庭送李十二赴零陵》詩。
1.清戲曲家李漁的別稱。
明代醫藥學家。字東璧,號瀕湖,湖北蘄春人。世代行醫。繼承家學,更著重研究藥物,重視臨床實踐,主張革新。經常上山采藥,深入民間,收集大量民間單方,系統地整理了中國16世紀以前的醫藥學遺產。著作有《本草綱目》、《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
1.指李衡所種千棵柑橘。
1.唐李磎的外號。
短篇小說。李fe5fW鰲1960年發表。1958年公社化運動中,農村婦女李雙雙不顧丈夫阻撓,帶頭參加集體勞動。她敢于批評個別社員的損公肥私行為,敢于同丈夫的夫權思想進行斗爭。在她的影響下,許多婦女都走出了家門,參加集體勞動。小說帶有較強的喜劇色彩。燕電影制片廠1962年攝制成故事片《李雙雙》。
朝鮮李朝愛國將領。在壬辰衛國戰爭中,創制新式戰船--龜船,指揮水軍多次打敗日本侵略軍。1598年與中國明朝水軍配合,在露梁海戰中,擊敗日軍,使戰爭取得最后勝利。但他自己也在此戰中殉國。
1.秦李斯鎖犬用過的枷。此為嘲笑濫收古董的趣語。
地質學家和地質教育家。字仲揆,湖北黃岡人。早年留學日本,參加辛亥革命,后獲英國伯明翰大學博士學位。歷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中科院副院長等職。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協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等。創建地質力學,研究fe61?蘋石,建立構造體系概念。著有《地質力學概論》、《天文、地質、古生物》等。
南宋畫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少為木工,后被畫院待詔李從訓收作養子,從其學畫。任光宗、寧宗、理宗三朝畫院待詔。善畫人物、佛道像,尤精界畫。有《貨郎圖》、《西湖圖》等存世。
1.指老子李耳。
1.指唐朝。唐皇室姓李,故稱。
南宋畫家。字fe659牛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宋徽宗時為畫院畫師。南渡后流亡臨安(今浙江杭州),重入畫院任待詔。擅畫山水,晚年變前人之法,創大斧劈皴,開水墨山水畫新風。與劉松年、馬遠、夏圭并稱南宋四家”。亦工人物、牲畜。有《清溪漁隱圖》等存世。
1.櫻桃的俗名。
1.托塔天王李靖。
1.后唐莊宗李存勖自取的藝名。
1.南唐李廷珪父子所制之墨。李廷珪本姓奚,自易水遷居歙縣,賜姓李。其墨取黃山松煙,制造精良,堅如玉,紋如犀,自宋以來推為第一。
1.宋李巽的別稱。
1.神話故事人物。即托塔天王李靖。因手托降妖寶塔,故稱。
1.明"后七子"領袖李攀龍與王世貞的并稱。
1946年6月,國民黨政府發動全面內戰,民盟中央委員李公樸、聞一多在昆明發起《呼吁和平宣言》的萬人簽名運動。7月11日,李公樸被國民黨特務殺害。15日,聞一多在昆明主持李公樸死難報告會和記者招待會后,于歸途中又遭特務殺害。這兩起血案激起全國各界人士的極大憤怒。
1.李子樹下。謂嫌疑之地。
1.古諺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語,謂桃李成熟,人不期而至,樹下自然踏成蹊徑。唐時借李(李樹)﹑李(李姓)同字,反用此古諺以稱頌李至遠﹑李乿為人正直,秉公選舉,無人敢走私門。
1.指漢李膺。
2.指道教傳說中仙人李八百。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北黃安(今紅安)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黃麻起義。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三十軍政委、新四軍第五師師長兼政委、中原軍區司令員。參與創建豫鄂邊區抗日根據地。建國后,歷任國務院副總理兼財政部部長、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全國政協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協助周恩來主持全國經濟工作。1976年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斗爭中起了重要作用。主要著作編為《李先念文選》。
1.明末金陵歌妓。清孔尚任《桃花扇》傳奇中的人物。
電影演員。廣東南海人,生于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畢業。六歲起即在香港參加拍攝粵語片◇拜師學習武藝,曾任好萊塢武術指導。1971年回港拍片,擅長功夫片,代表作有《唐山大兄》、《精武門》等。
1.唐李白與南朝齊謝杋的并稱。
太平天國將領。廣西藤縣人。1851年參加太平軍。參與破江北、江南大營,封后軍主將◇又與陳玉成取得三河大捷。1859年封為忠王,攻克蘇州、常州,并進軍上海。1862年回援天京(今南京)。城陷后被俘,寫有供詞數萬言(即《李秀成自述》)◇被殺害。
清末湘軍將領〓南湘鄉白楊坪(今屬雙峰)人。初從曾國藩辦團練◇在江西與太平軍作戰,攻陷武昌、九江等地,升浙江布政使,加巡撫銜◇在三河鎮被擊敗,自殺而死。
1.《后漢書.李恂傳》"﹝李恂﹞拜兗州刺史,以清約率下,常席羊皮,服布被。"后常以"李恂被"稱樸素的布被。
1.五代后唐李克用的別號。
1.晉王衍妻郭氏,賈后之親,借勢妄為,性貪戾,衍不能禁。時有京師大俠李陽,郭氏素憚之。衍因借口謂郭曰"非但我言卿不可,李陽亦謂不可。"郭氏方有所收斂。事見《晉書.王戎傳》◇因以指悍妻所畏服的人。
2.晉李陽與石勒鄰居,性猛好斗,早年為爭麻池,曾與石勒迭相毆擊◇石勒舉事成,戲謂李陽曰"孤往日厭卿老拳,卿亦飽孤毒手。"事見《晉書·石勒載記下》◇引以為斗毆的典實。
元代數學家。原名治,字仁卿,號敬齋,河北欒城人。金末進士,入元后在今山西、河北等地隱居講學。撰《測圓海鏡》十二卷和《益古演段》三卷。
水利學家。原名協,字宜之,后改名儀祉,陜西蒲城人。留學德國。歷任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教授,導淮委員會總工程師,黃河水利委員會、華北水利委員會委員長等職。中國水利工程學會的創始人之一,并首任會長,后又任歷屆會長,直至去世。對黃、淮、海流域的治理多有創見。對黃河主張上、中、下游綜合治理。著有《黃河概況及治本探討》、《水功學》等。
別集名。唐代李商隱著。三卷。有明刻本。注本以清代馮浩《玉溪生詩箋注》最為詳備,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出版。
1.謂疑妒妻子的癡疾。
詩人∮北豐潤人。畢業于北京大學。曾任新華社記者、《解放軍文藝》社社長、總政文化部部長。著有詩集《戰場上的節日》、《靜靜的哨所》、《紅柳集》、《我驕傲,我是一棵樹》等。
1.喻稱受名流接待。杯,酒杯。
1.喻指名門之客。
1.李膺,漢桓帝時任司隸校尉。據《后漢書.黨錮傳.李膺》載"是時朝庭日亂,綱紀頹阤,膺獨持風裁,以聲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后因以"李膺門"﹑"李膺門館"譽稱名高望重之家。
1.見"李膺門"。
1.喻指名流。
1.比喻為知己者所重,同舟共樂。
唐代書法家。字泰和,揚州江都(今屬江蘇)人。官至汲郡、北海太守。世稱李北海”。工文,長于碑頌。善行書,筆力沉雄。有碑刻《麓山寺碑》等存世。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李北海集》。
中篇小說。趙樹理作。1943年發表。抗戰時期,地主閻恒元把持了敵后根據地閻家山的村政權,村干部貪污盜竊,營私舞弊,欺壓群眾,卻居然騙取了模范村”榮譽。李有才帶領小字輩,以快板詩”為武器,同他們進行智斗,并取得勝利。作品采用有說有唱、夾敘夾議的板話形式,生動活潑。
清初戲曲家。字笠鴻、笠翁、謫凡,浙江蘭溪人。曾為幕賓◇遷居南京,以家姬組成戲班,在達官貴人間演出。著有《閑情偶寄》,論述戲曲、飲食、園藝等。傳奇有《奈何天》、《比目魚》、《風箏誤》等十種,合稱《笠翁十種曲》。另有短篇小說集《十二樓》、《無聲戲》等。
1.指三國吳李衡種橘樹的宅園。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生于上海。芝加哥大學博士,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美國全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與楊振寧一起提出在弱相互作用過程中宇稱不守恒,為此與楊振寧共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曾提出可精確求解的量子場論模型,在粒子理論、核物理、天體物理方面也有貢獻。著有《場論與粒子物理學》等。
明代思想家、文學家。原名載贄,號卓吾、宏甫、溫陵居士,泉州晉江(今屬福建)人。回族。中舉人,官至云南姚安知府◇移居各地,著書立說,被當朝者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罪名逮捕,自刎于獄中。哲學上屬王陽明心學一派,師事泰州學派大師王襞,公然以異端自居,批判儒家道德和封建傳統,肯定人的正常欲望的合理性。文學上反對復古摹擬,主張創作要崇尚自然,并提倡戲曲、小說。其主張對湯顯祖、馮夢龍、袁宏道等有重要影響。有《焚書》、《藏書》、《續焚書》、《李溫陵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