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屏風和藩籬。《詩.大雅.板》"價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鄭玄箋"王當用公卿諸侯及宗室之貴者為屏藩垣翰,為輔弼,無疏遠之。"后用"屏藩"比喻衛國的重臣。
2.比喻四周的疆土或防御設施。
1.寫詩用的筆。
1.征收財物。
1.給予。特指天賦的權利。
1.稟賦。自然具有的資質。
1.亦作"賦材"。
2.天賦,才能。
1.見"賦才"。
1.著色。
1.凡摘取古人成句為詩題,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如南朝梁元帝有《賦得蘭澤多芳草》一詩。科舉時代的試帖詩,因試題多取成句,故題前均有"賦得"二字。亦應用于應制之作及詩人集會分題◇遂將"賦得"視為一種詩體。即景賦詩者也往往以"賦得"為題。
1.賦稅。調為古代稅收的一種。
1.賦稅的數額。
1.天賦;資質。
1.漢賈誼《鵩鳥賦》序"誼為長沙王傅。三年,有鵩鳥飛入誼舍,止于坐隅。鵩似鸮,不祥鳥也。誼既以謫居長沙,長沙卑濕,誼自傷悼,以為壽不得長,乃為賦以自廣。"后遂用"賦鵩"指仕途失意。
1.指漢代賈誼。泛指仕途失意之人。
1.辭賦和歌曲。
2.泛指詩歌。
1.分配發給。
1.賦稅。
1.《論語.公冶長》"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后因以"賦歸"表示告歸,辭官歸里。
1.見"賦歸去"。
1.晉陶潛為彭澤令,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并賦《歸去來兮》"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后因以"賦歸去"為辭官歸隱之典。
1.見"賦歸去"。
1.見"賦歸"。
1.分配徭役。
1.交納稅金。
1.辭賦家。
1.賦稅。
1.謂征收商業稅。
①田賦,稅收薄賦斂|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征收捐稅鄴三老、廷掾常歲賦斂百姓。
1.賦稅與祿賞。
2.給予俸祿。
1.辭賦和議論文。
1.謂布散其秘藏之物。賦,通"敷"。
1.賦稅錢。
1.辭賦和銘文。
1.給以生命。
2.指命運。
1.謂普遍采納。賦,通"敷"。
2.指繳納的田賦。
1.稅錢。
1.天性。
1.征收與賞賜。
1.賦予生命。謂使牲畜交配繁殖。
2.賦予的生命。
1.善于辭賦的名聲。
1.吟詩;寫詩。
1.謂布散飲食。賦,通"敷"。
1.分配勞作之事。
1.賦和頌。兩種文體。
2.吟賦作頌。
1.征收田賦。
2.指田賦。
1.按人丁計算的賦稅。
1.晉代孫綽作《遂初賦》,反映作者樂于隱居生活,后因以"賦《遂初》"借指辭官隱居。
1.斂取;征收。
1.描寫物態。
晉朝潘岳辭官家居,作《閑居賦》,后來因稱沒有職業在家閑著為賦閑。
1.頒布法令。賦,通"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