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開航。
1.漢棧閣名。故址在今陜西省略陽縣西嘉陵江邊的臨江高崖『時其地名析里,有橋跨溪,溪通漢水,水漲時交通阻絕『靈帝建寧三年太守李翕鑿石架木,建閣道以利行旅。
1.即湘妃。
1.即湘江。
1.湘竹編的席子。
1.湘東王蕭繹初生時患眼疾,梁高祖自為醫治,遂盲一目◇在江陵稱帝,是為元帝。即位第三年,西魏攻陷江陵,被殺。見《梁書.元帝紀》◇人以"湘東一目"指棋眼。
1.指湘妃。
又稱湘鄂贛蘇區”。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邊界地區。1928年7月,彭德懷、滕代遠等領導平江起義,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開辟了湘鄂贛革命根據地。1931年成立中共湘鄂贛省委和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1932年,湘鄂贛軍區成立,紅軍和地方部隊發展到一萬六千人。1933年9月起,根據地在國民黨軍的反覆圍攻下遭受嚴重損失,至1934年8月,大部被占領。剩下的少數紅軍和游擊隊在當地繼續堅持游擊戰爭。
又稱湘鄂西蘇區”。在湖南、湖北兩省西部邊界地區。1928年初,賀龍、周逸群到湘鄂西,領導土地革命,先后開辟了湘鄂邊和洪湖兩個革命根據地。1930年,紅二軍團成立,湘鄂邊和洪湖兩個根據地聯成一片,發展成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不久,成立了中共湘鄂西特委和湘鄂西聯縣政府§軍和地方武裝發展到三萬余人。1932年秋,由于王明左”傾機會主義的錯誤領導,紅軍未能粉碎國民黨軍第四次圍剿”,退出洪湖革命根據地。
1.舜二妃娥皇﹑女英。相傳二妃沒于湘水,遂為湘水之神。
1.見"湘靈鼓瑟"。
1.舜妃娥皇﹑女英之墓。在湖南省洞庭湖中的君山上。此為一種傳說。今存之墓為石砌,前有石柱﹑墓碑等,乃清光緒年間所立。
斑竹。相傳舜南巡時死去,妃子娥皇、女英在江湘之間哭泣,眼淚掉在竹子上,從此竹子上有了斑點。
《楚辭·九歌》篇名。戰國楚人屈原作。湘夫人是湘水之神,一般認為是湘君的配偶,也有人認為是傳說中帝舜的二妃娥皇、女英死葬湘水,化而為神。此篇為祭祀湘夫人之歌。
又稱湘贛蘇區”。在湖南、江西兩省邊界地區。1929年5月,彭德懷、滕代遠率紅五軍重返井岡山,恢復和發展了革命根據地。1931年成立了中共湘贛省委和湘贛省蘇維埃政府。1933年6月,根據地的紅軍組成紅第六軍團。1934年8月,紅六軍團撤離湘贛革命根據地向湘中轉移,留下的紅軍和地方武裝,繼續在當地堅持游擊戰爭。
1.毛筆。以湘竹制作,故名。
從湖南衡陽到廣西友誼關,與越南鐵路相連。途經桂林、柳州、南寧等地。長1013千米。1955年全線通車(來賓以北段1941年筑成)。柳州至黎塘段已建成復線。為中國華南地區重要鐵路干線。
1.湘水與漢水的并稱。
長江中游支流,屬洞庭湖水系。源于廣西東北部海洋山西麓,經湖南南部和東部,向北注入洞庭湖。長856千米。流量豐富,在長江流域中僅次于岷江〓南省最大河流,重要的內河航運干線。
周刊。1919年7月創刊于湖南長沙。毛澤東主編。8月被軍閥政府查封。
1.即湘妃竹。
戲曲劇種。流行于湖南中部、東部和江西西部。曾名長沙湘戲”。是兼唱高腔、低牌子、昆腔、彈腔的多聲腔劇種。高腔源于弋陽腔,明中葉已在長沙流行;后昆腔、彈腔等傳入。劇目有《拜月記》、《追魚記》、《琵琶上路》等約一千一百種。
清末曾國藩編練的封建武裝。為鎮壓太平天國,1853年曾國藩在湖南地主團練的基礎上擴編而成。官兵之間有濃厚的封建隸屬關系。次年開始與太平軍作戰,到處屠殺焚掠,先后鎮壓了太平天國和其他農民起義。
《楚辭·九歌》篇名。戰國楚人屈原作。湘君為湘水之神,此篇為祭祀湘君之歌。
1.即湘妃竹。
1.湘竹。
1.見"湘累"。
1.湘水與漓水的并稱。舊誤兩者同源,實際湘水源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海陽山,漓水源于苗兒山。
1.用湘妃竹做的簾子。
1.古代傳說中的湘水之神。《楚辭.遠游》"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洪興祖補注"此湘靈乃湘水之神﹐非湘夫人也。"一說﹐為舜妃﹐即湘夫人。
1.謂湘水女神彈奏古瑟。
1.即湘妃。
1.指湘江。
1.湘江與汨羅江的并稱。借指湖南省。
1.湘江與汨羅江的并稱。湘江為湖南省第一條大河。汨羅江為湘江支流。
1.即湘山祠。
1.即湘山祠。
1.指清末湖南省湘潭所用之平色。平,平色,舊時的一種衡量標準。每兩約合庫平八錢一分一厘七毫,合市制九錢六分八厘九毫。
從湖南株洲經湘潭到貴州貴陽。其中貴定至貴陽段長76千米,與黔桂線合一,1958年筑成。株洲至貴定段長821千米,1972年筑成。是連接中國華中和西南地區的重要通道,與貴昆和浙贛、滬杭等線組成長江以南東西交通大動脈。
1.湘地絲織品制成的女裙。
1.湘妃所彈之瑟。亦指代瑟。瑟,弦樂器。
1.山名。即君山。在湖南省岳陽市西南洞庭湖中。
2.山名。即黃陵山。在湖南省湘潭市北。
1.供奉湘水神的廟宇。在洞庭湖君山上。
1.湘水之神。
1.即湘江。
在湖南省東部、湘江中游、湘黔鐵路線上。1950年設市。人口634萬(1995年)。為湖南省重要的工業城市,有著名的湘潭電機廠。名勝古跡有雨湖公園、關圣殿、魯班殿、文廟、昭山寺等。
1.湘地絲織品的花紋。
2.湘竹的花紋。
1.湘水與吳興的并稱。
1.亦作"湘弦"。
2.即湘瑟。
1.清曾國藩的文章自成一派,因曾是湖南省湘鄉人,故稱"湘鄉派"。是桐城派的別支。
散文集。沈從文作。1936年出版。收散文十一篇。是1934年作者回故鄉湘西時作的游記。展現了湘西迷人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風土人情,以及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自發的抗爭。語言清麗,風格雋永,具有濃厚的鄉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