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舅父的兒子。
2.古代稱姑﹑姊﹑妹及族人之婦為"內兄弟"。
3.妻的兄弟。詳"內兄"﹑"內弟"。
1.唐劉禹錫《洛中逢白監同話游梁之樂因寄宣武令孤相公》詩"借問風前兼月下,不知何客對胡床。"后以"風前月下"指良辰美景。
1.比喻殘年。
1.呆傻。
1.瘋狂;癡呆;傻氣。
1.即氣槍。
2.即風鎬。
1.指帆船。
1.乘風的帆船,臨陣的戰馬。形容行進迅速,氣勢雄偉。
2.比喻文筆遒勁。
1.諷喻切責。
1.曼陀羅花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六.曼陀羅花》。
鍵盤樂器,外形是一個長方木箱,里面排列著銅簧片,上面有鍵盤,按鍵就能壓動銅簧片上的開關;下面有踏板,用來鼓動風箱生風,使銅簧片振動發音。
1.指風。
1.微風輕柔,浮云淡薄。形容天色晴好。
1.見"風輕云淡"。
1.謂風輕柔而涼爽。
2.謂社會清平。
1.謂社會風氣良好,營私舞弊的事情絕跡。
1.見"風清月皎"。
1.微風清涼,月色皎潔。形容夜景幽美宜人。
1.微風清涼,月光明朗。形容夜景美好。
2.比喻品性高潔。
1.見"風清月朗"。
①關于風向、風力的情況。②〈書〉人的儀表舉止。③〈書〉情懷;意趣別有一番~。④流露出來的男女相愛的感情(超貶義)賣弄~。⑤指風土人情南國~。
1.指男女相互愛戀的情思。
1.見"風情月思"。
1.指男女戀愛的事情。
1.擋風的皮衣。
1.見"風馳電擊"。
1.形容像刮風﹑閃電那樣迅速馳赴和掃除。
1.紛紛趨附;紛紛歸向。
1.暢達的大道。
幽默或詼諧的趣味(多指話或文章)他講話很~。
1.猶風鑒。指相面術。
1.用委婉含蓄的方式進行開導﹑勸勉。
1.猶風土。指一個地方特有的自然環境和風俗習慣。
1.指清晨日出時,地面溫度最低,空氣穩定,近地面出現風速最弱的現象。
1.指古代采集民歌風俗等以觀民風的官員。
2.詩人。
3.見"風人體"。
1.古代民歌的一種。
1.古代民歌的一種體裁。
1.傳說中御風而行的神車。
1.風與日。謂風吹日曬。
2.指天氣;氣候。
3.猶風光。
1.人的風采,儀容。
2.指文采。
1.經過腌漬﹑洗曬﹑晾掛而制成的一種咸肉。
1.古琴曲名。
2.詞牌名。有雙調七十二﹑七十三﹑七十四﹑七十六字四體,平韻。參閱《詞譜》卷十七。
3.曲牌名。南北曲皆有。字句格律均與詞牌七十六字體前半闋略同。北曲屬雙調,用在套曲內或用作小令。南曲屬仙呂入雙調,用作過曲。
1.謂如風消散。
2.風教散播。
風騷1〈書〉①風指《詩經》中的《國風》,騷指屈原的《離騷》,后來泛稱文學。②在文壇居于領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領先叫領風騷。 風騷2 [fēngsāo]指婦女舉止輕佻賣弄~。
1.風吹。
2.形容氣勢迅猛。
①刮風的情況~突然變了,由南往北刮,而且風勢漸漸大起來了。②比喻情勢看~ㄧ~不對。
風和被風卷起的沙土漫天的~。
1.風風傻傻。
1.指風水兇煞。
1.謂如風吹山。
2.古代傳說中的山名。山有穴,風從中出,故名。
3.山名。在今山西省吉縣附近。
1.謂風時大時小,方向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