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僶勉"。努力,勤奮。
2.勉強。
1.指田地的邊緣或角落。
1.唐代中葉到五代田賦的附加稅。見《新唐書.食貨志一》◇亦指官府或地主惡霸強迫人民繳納的土地稅。
1.指當地的強橫無賴﹑欺壓人民的壞人。
1.地道。
1.指地理位置﹑形勢。
2.古指描摹土地山川等地理形勢的圖。今稱說明地球表面的事物和現象分布情況的圖,上面標著符號和文字,一般都著上顏色。
又稱制圖學”、地圖制圖學”。研究地圖及其制作理論、工藝和應用的科學。包括地圖編制、地圖投影、地圖整飾、地圖制印以及遙感制圖和計算機地圖制圖等。
1.猶土地;土壤。
2.國土;領土。
3.地方;地區。
1.官府發給寺院的準許土地免稅的證書。
1.指給強盜作眼線的人。
1.地上的網羅。比喻危難兇險的境地。
2.比喻對敵人的包圍圈。
3.指用作防御工事的壕塹水溝。
1.魏晉以下,行九品中正制,士族大姓壟斷地方選舉等權力,一姓與其所在郡縣相聯系,稱為地望。
2.指地理位置。
1.維系大地的繩子。古人以為天圓地方,天有九柱支持,地有四維系綴。故亦指地的四角。
2.喻紀綱。
1.中國共產黨地區一級委員會的簡稱。級別在省委以下﹑縣委以上。
1.人或團體在社會關系中所處的位置。
2.人或物所占的地方。
3.程度;地步。
地面及其以下的土壤溫度。地面溫度直接受太陽輻射的影響,白天高,夜間低;夏季高,冬季低。土壤溫度的變化隨深度增大而逐漸減小,約在1米深處,溫度的日變化已消失。土壤深達20米以下時,地溫的年變化也消失了。井水冬暖夏涼就是地溫終年少變所致。
1.地面山岳河海丘陵平原之形;地貌。
2.中藥半夏的別名。見《急就篇》卷四。
1.半在地下半在地上的簡陋棚屋。
地面上的固定性物體。如居民地(城市、村莊等)、建筑物(民居、廠房、校舍等)、道路(鐵路、公路等)、江河(江、河、湖泊等)、森林(林地、果園等)。在地圖上一般用規定的符號表示。
1.戲曲劇種。流行于貴州安順﹑惠水﹑平壩等地。每一戲班專門演唱一部整本大戲,如《岳傳》﹑《楊家將》之類。音樂粗獷,伴奏簡單,多在曠野演出。演員戴面具,臉部蒙青紗,所持兵器特別短小,動作幅度甚大。
1.即匣床。舊時牢獄中的一種刑具。施刑時,囚犯仰臥其上,手足被緊緊夾住。
海洋與海洋之間連接兩大陸或兩塊較大陸地的狹窄陸地。如連接南美和北美兩大陸的巴拿馬地峽,連接亞、非兩大陸的蘇伊士地峽。
1.地面以下;地層內部。
2.謂政黨﹑團體等處于非法﹑秘密活動狀態。
3.指陰間。
4.地面上。
也稱地下開采”。通過挖掘出的井筒和巷道到達地下的礦體,并將礦塊切割、破碎和運出的采礦工作。通常還包括礦井內的通風、排水、防止井內事故等工作。適合于礦體埋藏較深的條件。
1.指帝王陵墓中的宮殿。
又稱滲灌”。將灌溉水引入地下,濕潤根區土壤的灌溉。有暗管灌溉和潛水灌溉。前者灌溉水借設在地下管道的接縫或管壁孔隙流出滲入土壤;后者通過抬高地下水位,使地下水由毛管作用上升到作物根系層。地下灌溉不破壞土壤結構,不占用耕地,便于管理,但表土濕潤不足,不利于苗期生長。
又稱暗河”或伏流”。因喀斯特(巖溶)作用,在大面積石灰巖地區會形成溶洞和地下通道,地面河流往往經地面溶洞,潛入地下形成暗河,稱地下河”。
修建在地下的綜合性建筑。多修建在大城市繁華地區街道下或客流集散量較大的車站廣場下面。由地下人行通道、沿通道兩側設置的商店和附屬設施等組成。常與地下鐵道或地下道路的車站、地下停車場、車站大樓或高層建筑的地下室連通。規模大的則與地下車站、地下停車場等上下結合并構成一體,將上層辟為地下商業街,中層作地下停車場,下層設地下鐵道或地下道路的車站。
1.指植物的莖生長在地面以下的部分。有根莖﹑塊莖﹑鱗莖等。是地上莖由于環境條件的影響而引起的變態,其功能主要是貯藏養料。
1.見"地下修文"。
1.見"地熱"。
1.全部或部分建筑在地下的房間。
存在于地表以下風化殼和巖石的孔隙、裂隙、溶洞中的水。按賦存空隙可分為孔隙水、裂隙水和喀斯特水三類。是理想的供水水源。具有特殊性質的地下水(如礦泉水、地下熱水等)可作飲料或用于治病、提供能源等。另外還可提供地球內部的信息。
簡稱回灌”、人工引滲”。降雨徑流、河流來水、灌溉退水、經處理后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等,通過地面入滲或水井注入對地下水源的人工補給工作。可控制地面沉降,防止海水入侵含水層,改善地下水水質,調節地下水溫,保持地熱水、天然氣和石油地層的壓力等。
地下砂礫石孔隙、巖石裂隙或溶洞所形成的,或建筑地下截水墻,截蓄地下水或潛流而形成的有確定范圍的貯水空間??少A存地下水,采用回灌方式貯存地面水。具有不占地、庫容大、投資少、蒸發損失小、安全可靠等優點。
簡稱地鐵”。詳見地鐵”。
1.據晉王隱《晉書》載,中牟令蘇韶死后現形,對其堂弟蘇節說,顏淵﹑卜商現為地下修文郎;修文郎凡八人,皆鬼之圣者。韶今亦守其職。見《太平御覽》卷八八三引◇因以"地下修文"為文士死亡的典故。
1.方士稱住在人間的仙人。
2.比喻閑散享樂的人。
3.比喻美麗的女子。
1.大地險阻;地面險阻。
2.指險要之地。
1.地平線。
2.電器與地相接的導線。
1.地球的中心部位;地層內部。
古代西方認識宇宙的一種學說。由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玫正式建立。認為地球靜止于宇宙中心,其他一切天體都繞地球轉動,并提出本輪”、均輪”系統和偏心圓模型來解釋行星的視運動中各種復雜現象。
1.地球吸引其他物體的力,力的方向指向地心。物體落地,月亮和人造衛星繞地球運行,全是這種力作用的結果。也稱重力。
1.原為佛典中所記的一種長壽的神仙?!独銍澜洝肪戆?人不及處有十種仙阿難﹐彼諸眾生﹐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地行仙……阿難﹐是等皆于人中煉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絶于人境。"后因以喻高壽或隱逸閑適的人。
2.比喻遠行的人。
1.舊時擅長相地術的人。
表示地物、地貌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正射投影圖。是普通地圖之一。由實地測繪或根據實測和配合有關調查資料編制而成。地貌用等高線表示,能反映地面的實際高度和起伏形態;地物用圖式符號表示,具有精確的平面位置。是建設工程中規劃、設計、施工和軍事活動的重要資料。
1.謂面積較大的凹陷地形。
2.地下的孔道或洞穴。
德國地理學家李特爾著。自1817年出版第一卷,至1859年作者逝世時共出版了十九卷。這是一部按洲論述世界的著作,但只完成了亞洲和非洲兩部分。主要敘述各個區域的自然特征、物產和人口,以及一些歷史事件和探險旅行。書中提供的新的區域描述法,對地理學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中小學生利用暑期進行的地學科技活動。主要內容是對自然現象進行觀察與探索。以野外活動為主,常涉及山、川、湖、海、石洞、礦產等知識,和旅游聯系較密切,是深受中小學生喜愛的科學普及活動。
1.地窖;地下室。
1.見"地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