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任命的詔書。
1.低下的地位;卑賤的地位。
2.坐次低的席位。
1.同"下晡"。
1.文中某句或某段以下的文字。
2.比喻事情的發展或結果。
1.問于在己之下者。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以上問于下,皆謂下問。
1.正房旁邊的房屋。
1.清代兵制。順治后,滿州八旗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正紅﹑正藍﹑鑲白﹑鑲紅﹑鑲藍稱為下五旗,由諸王﹑貝勒﹑貝子等分統,駐守京師及各地。
1.從正午十二點到半夜十二點的一段時間,一般指從正午十二點后到日落的一段時間。
1.謂有圣德能繼先王功業。
1.猶末座。古人常以居下席表示謙敬。
1.方言。仔細。
1.古代品評人﹑物常分九等,下下為最末等。
1.指凡庸的人。
1.猶詳詳細細。
1.農歷每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太陽跟地球的聯線和地球跟月亮的聯線成直角時,在地球上看到月亮呈"d"字形,這種月相稱下弦。
1.屈己以尊賢。
1.指一郡之中非郡守行政機構所在的屬縣。
2.古代根據縣的人口﹑物產﹑地理形勢的條件,將縣劃分等級,下縣是條件較差的縣。
1.謂時間最晩或數量最小的限度。
1.偏遠的鄉間。
1.古代小學。
1.謂收工吃飯。
1.下行;下瀉。
1.屈意從人。
1.指每月下旬的辛日。
1.文字自上而下直寫直排的形式『字在改為橫寫橫排以前,書寫和印刷都是從上到下的,故稱"下行"。
2.公文從上級發往下級。
3.船從上游向下游行駛。
4.指聲音從高到低。
1.發脾氣。
1.謂學習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識。
2.最差的學習。
3.向地位或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
1.謂學習人情事理,進而認識自然的法則。
1.每月二十一日到月底的日子。
1.咽下。
1.《禮記.中庸》"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鄭玄注"下謂臣也。"朱熹集注"下焉者,謂圣人在下,如孔子雖善于禮,而不在尊位也。"后以"下焉者"指次等者。
1.筵席的下位。指職位低的人。
1.謂藐視,看不起。
1.下眼看。
1.插秧。
1.將錢財裝進腰包。
2.彎腰。比喻屈服。
3.武功鍛煉的一種動作,上身盡力向后彎曲。
1.下品藥物。與上藥﹑中藥相對。
1.舊指掌握軍政重權的人卸去職權。
1.謂夜間工作。
1.敲一下竹杠。
1.指下身的穿著,如褲﹑裙。
1.謙下從人。
1.交給下面討論。
2.寫下意見。
1.仆役。
2.指差役。
1.國都以外的城邑。
2.小地方;小縣。
1.謂屈意;虛心和順。
2.出主意;作決定。
3.隨意。
1.又名"潛意識"。心理學上指不知不覺﹑沒有意識的心理活動,是有機體對外界刺激的本能反應。
1.謂地下的陰氣,即地氣。
2.中醫指男女外生殖器官及尿道,又稱前陰。
1.下嫁。
1.河流接近出口的部分;亦指下游附近的地區。
2.猶末流。
3.比喻落后的地位。
1.其余;余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