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漢高祖后呂雉及漢宣帝后霍成君的并稱。兩人皆以嫉妒兇殘著稱。
時代名。因各諸侯國之間戰爭不斷而得名。西漢劉向編《戰國策》始作為時代名稱。一般指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這個時期。
書名。戰國時游說之士策謀和言論的匯編。三十三篇,始于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晉,止于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繼位。北宋時有散佚,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書中,有失傳已久的部分內容。
戰國時的七個強國,即魏、趙、韓、齊、秦、楚、燕。
1.戰斗中獲得的勝利成果。亦比喻工作中取得的成績﹑收獲。
1.戰斗正激烈的時候。
供作戰用的壕溝。包括沿陣地正面挖掘供散兵戰斗用的塹壕,以及供人員隱蔽與連接工事的交通壕等。
1.惶恐感激。
1.戰斗。
1.恐懼不安。
1.戰事;戰爭。
1.俘虜。
1.戰爭的禍害。
1.戰斗搏擊。
2.打顫碰撞。
1.用兵作戰的謀略。
2.泛指戰爭。
3.作戰的有利時機。
1.戰爭中取得的成績。
2.比喻其他工作戰果。
1.功勞簿。
1.惶恐發抖。
1.大型戰船。今海軍艦艇統稱戰艦。
蘇聯故事片。中央照相電影企業公司一廠1925年攝制。阿卡疆諾娃、愛森斯坦編劇,愛森斯坦導演,安東諾夫主演。俄國戰艦波將金號水兵,在瓦庫林楚克的率領下舉行起義。奉命前來鎮壓的艦艇拒絕開炮,歡呼波將金號駛向大海。
1.善戰的將領。
1.軍隊的號角。多借指戰爭的號角聲。
1.戰斗的叫喊。
1.謂金光閃動。
1.驚恐。
1.畏懼戒慎貌。
2.恐懼發抖。
1.形容由于害怕﹑寒冷等原因而顫抖。
1.作戰器械;武器。
1.長懼。
1.作戰的部隊。
1.亦作"戰克"。
2.戰勝。
1.恐懼發抖。
1.作戰的情況。
1.戰爭中用以防守的堡壘。
1.在戰斗中繳獲的敵方的武器﹑裝備等。
1.戰役或戰斗的實例。
打顫;發抖聞變相顧戰栗失色|鄉民解衣裸體,傴僂戰栗。
主要在遠洋活動的,裝備有大口徑艦炮和厚裝甲的大型軍艦。因在海戰中常排成單縱隊的戰列線進行炮戰而得名。具有強大的火力,是海上編隊的核心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潛艇和航空母艦的廣泛使用而相繼退役。
介于戰列艦和巡洋艦之間的大型軍艦。排水量和炮艦裝備接近于戰列艦,航速接近于巡洋艦。主要用以與戰列艦協同作戰。出現于20世紀初,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已淘汰。
1.指戰爭引起的動蕩混亂狀態。
①指導戰爭全局的計劃和策略。所要研究和解決的主要問題有武裝力量的建設和使用,國防工業的布局和武器裝備的研制,戰爭動員,戰爭的發生、發展及其特點、規律,戰略方針、任務、方向和主要作戰形式的確定,戰略情報、通信、指揮系統的建設等。②泛指國家、政黨對全局性問題的謀劃,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具有相對穩定性,通過策略手段逐步實現。戰略與策略的區分是相對的,一定范圍內的戰略問題,在更大的范圍內可以是策略問題。
用于攻擊戰略目標的導彈。射程在1000千米以上。包括中程、遠程、洲際導彈。主要攻擊政治軍事中心、軍事或工業基地、交通樞紐以及核武器庫等重要戰略目標。
用于攻擊政治、經濟、軍事中心等戰略目標的核武器的統稱。爆炸威力幾萬噸至幾千萬噸梯恩梯當量。主要有戰略導彈、裝有核武器的戰略轟炸機等。
也稱現代戰略學”。用現代科學思想和方法研究現代戰略的綜合性學科。主要研究社會發展戰略、經濟發展戰略、文化發展戰略、科技發展戰略等,并為這些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提供科學的理論、原則和方法。
1.與戰爭有關的重要物資。如鋼材﹑石油﹑橡膠﹑稀有金屬等。
研究帶全局性的戰爭指導規律的學科。是軍事學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戰役學和戰術學起統帥和指導作用。通過對戰爭本質及其內在規律性的揭示,闡明駕馭戰爭的理論原則,提出指導和實施戰爭的戰略方針、戰略計劃、戰略目標、戰略行動方法等。
1.通過訓練用于作戰的馬。
1.指揮士卒作戰;使人民作戰。
1.戰死,陣亡。
1.指戰斗或競賽活動的序幕。
1.戰士穿的長衣。亦泛稱軍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