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請人占卦以問兇吉。
1.找出共同之處,保留不同之處。
1.請求離去。
2.引退,自請辭職。
1.請托。
1.探訪。
2.指求神問卜。
1.尋覓疵病或過失‖有故意挑剔之義。
1.謂以服藥﹑辟谷﹑修煉等方法,求得長生不老。古代道家﹑方士多倡之。
2.訪求仙人。
1.尋求賢能的人。
1.見"求賢如渴"。
1.訪求賢士且禮遇之。
1.謂玄思冥想,求悟佛理。佛教禪宗認為佛在人心﹐自省其心性,即可悟道成佛。
1.亦作"求伸"。
2.企求伸展。信,通"伸"。
3.引申為企求施展抱負。
1.需索;需求。
1.從師學習。
2.多指在學校學習。
3.探求學問。
1.指君主要求臣民上書言事。
1.漢代隱士求仲與羊仲的并稱。
1.請求謁見。
2.猶求乞。
1.索衣。謂起床。
2.乞求衣著。意謂依附別人生活。
1.請求醫治。
1.尋求朋友。語本《詩.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2.指訪友。
1.謂禱神降雨。
1.請求援助。
1.見"求灶頭不如求灶尾"。
1.比喻向上面主管者請求,不如走下面經辦人的門路。
1.要求或尋找對方與之決戰。
2.要求參加戰斗。
1.尋求正道。
2.請求指正。
1.尋找證據或求得證實。
1.追求或尋找不到。本謂不遂所欲。《詩.周南.關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后多用于意外地遂愿。
1.探求知識。
2.謂希求被人了解。
1.謂隱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義以貫徹自己的主張。是儒家一種理想的人生觀。語本《論語.季氏》"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
1.謂尋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語本《后漢書.韋彪傳》"夫國以簡賢為務,賢以孝行為首。孔子曰'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
1.漢代隱士◇用以為隱士的代稱。
1.傳說中的虬龍與螭龍。
2.比喻漢字書法中的篆書。
1.龍床。舊稱皇帝的床榻。
1.飾有龍形花紋的車蓋。
2.比喻枝葉茂盛的樹頂。
1.亦作"虬宮"。
2.虬龍隱藏的地方。
1.如虬龍般令人厭惡之貌。
1.猶龍虎。比喻君臣或賢人。
1.即龍門。
1.見"虬戶筱驂"。
1.虬龍的鱗甲。亦用以形容鱗狀物。
1.亦作"虬駕"。
2.飾以虬龍圖形的車駕。
1.亦作"虬箭"。
2.古時漏壺中的箭。水滿箭出﹐用以計時。箭有虬紋﹐故稱。
1.亦作"虬角"。
2.虬龍的角。亦借指虬龍。
1.盤曲交結。
1.盤曲而有力。
1.亦作"虬卷"。
2.盤屈貌。
1.亦作"虬柯"。
2.盤屈交結的枝條。
1.曲折的欄桿。
1.如虬龍般地聳立。形容姿態矯健。
1.傳說中的一種龍。
2.比喻盤曲的篆字。
3.比喻盤屈的樹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