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也稱經幡。藏傳佛教徒祈禱用的法物。用白布或彩紙制成長條狀小旗,上寫"六字真言"及其他經文,扎制成串,以竿揭諸屋頂,或豎立于山頭及嘛呢堆上,表示祈禱。
1.居住在水邊或水中。
1.亦作"水牕"。
2.臨水的窗戶。
3.涵洞。堤防出水的孔。
1.見"水窗"。
1.蒸架,籠屜。
1.水邊。
2.指船只泊岸之處﹐碼頭。
1.茖蔥的一種。
2.萱草的別名。
3.水草名。又名翠菅。可制席。
1.水邊的村落。
1.我國古代部族名,為韃靼族之一部。不事耕稼,以魚為食。散處于今黑龍江省佳木斯﹑興凱湖以東,包括蘇聯境內黑龍江下游兩岸及烏蘇里江東岸地區。以居近水濱,故有此名。
2.元代路(地方行政區劃)名。元中葉分開元路置。轄境內居民為水達達部族,故以部族名作為路名。
1.古代一種滅火器。
1.方士所煉的一種丹藥。
2.桐油和石灰的混合物,用來填充器物上的縫隙,有防水作用。俗稱油灰。
1.荷花的別名。
1.淺水湖。
2.低洼積水處。
渠水道。水流達到的地方就成為渠。比喻條件成熟,事情必然成功一切安排停當,水到渠成,成功也是意料中事。
1.比喻條件具備,事情就可辦成。
1.出沒于江河湖泊的盜匪。
1.水路,航行的路線。
2.水流的通道。
3.游泳池中比賽時用繩子隔開的路線。
4.指自來水。
單子葉植物,禾本科。一年生草本。葉狹長扁平,葉鞘有茸毛。圓錐花序稱稻穗”,成熟時下垂,小穗有芒或無芒,稃上有毛或無毛。穎果即稻谷。按米粒黏性分粳、秈、糯稻;按生育期分早、中、晚稻。
1.古代陰陽家稱帝王受命的五德之一。謂以水而德王。
1.漂浮于水面的燈。舊時用以娛樂或祭神。
2.指舊俗七月十五日中元節施放的河燈。
1.注水以供磨墨用的文具。也稱水注。
2.水點;水珠。
1.同"水中撈月"。
1.比喻希望極少。
1.同"水里納瓜"。
穿越江河、海峽底下的隧道。分水底段、河岸段和引道三部分。主要部分是水底段。一般在兩岸各設1~2座豎井,井內安裝通風、排水和供電等設備。在隧道內可鋪設公路或鐵路,用以代替跨越江河的橋梁或輪渡。
1.曲牌名。屬南曲越調。據《九宮大成譜》,正格是四﹑五﹑四﹑五﹑四﹑五﹑四﹑五(八句),末句可疊唱。一般僅用后四句,只念不唱,節拍急促。
1.以水平之法量地高下。
2.泛指地理形勢。
3.特指水域。
4.猶水田。
1.指顓頊。我國古代傳說中五帝之一。顓頊以水德王﹐死后祀為北方水德之帝﹐故稱。
1.水帝顓頊之子。相傳死后為疫鬼。晉干寶《搜神記》卷十六"昔顓頊氏有三子﹐死而為疫鬼一居江水﹐為瘧鬼;一居若水﹐為魍魎鬼;一居人宮室﹐善驚人小兒﹐為小鬼。"
1.遞運飲泉水的驛站。
2.見"水遞鋪"。
1.水遞役夫。
1.水路驛站。
1.水和電。
2.指水力發電。
1.在辛亥革命前夕的四川保路運動中,革命者為發動人民武裝起義,將成都血案的消息寫于木板之上,涂以桐油,投入江中,傳遍各地,謂之"水電報"。
1.進行水力發電的機構,包括利用水力資源發電的設備﹑建筑物以及生產和管理系統。
1.臨水的殿堂。
2.帝王所乘的豪華游船。
1.哺乳綱,食肉目,鼬科。體長約40~60厘米,雄的較雌的大。尾蓬松,長約為體長的一半。體黑褐色,至尾端幾為黑色;頦白色,腹有時有白斑。毛密厚,適于水中生活。乳頭六個。主要在夜間活動。原產北美洲。毛質甚優,是珍貴的毛皮獸。可人工飼養﹑繁殖。
1.燒水用的器具。用陶土或金屬制成。
1.曲調名。
詞牌名。相傳隋煬帝曾作《水調歌》,唐代將它演變為大曲,歌頭”當為其中序的第一章。雙調,九十五字,押平聲韻。宋代于上下闋中的兩個六字句,多兼押仄聲韻。也有句句通押同部平仄聲韻的。
詞篇名。北宋蘇軾作。題為丙辰(1076年)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作者弟蘇轍)”,當時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詞上片寫醉后上天落地的神奇想像,下片通過對月光流照的描寫,抒發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感慨。是作者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
1.指記述河道水系的文獻。
1.盛水或汲水的用具。
2.安置在廚房等場所的有出水管的水盆。
3.雨水管上部的漏斗形配件。用以匯集和調節自檐溝流下的雨水。
1.貯水之地窖。
2.水道;水之出入孔道。
1.利用水力舂米的器械。
1.舊時方士所謂五遁之法的一種。即水中遁形隱身之術。
1.溺死之災。
2.三國魏晉以后,漸行飲茶,其初不習飲者,戲稱為"水厄"◇亦指嗜茶。
1.水鳥名。
1.指水苔。
1.粥,稀飯。
2.指用水浸過的米飯。
3.指祭奠時用的酒﹑飯。
1.水路販運。亦指水上商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