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閩侯人。1912年進京漢鐵路江岸機器廠做工。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京漢鐵路工會江岸分會委員長。1923年領導江岸鐵路工人進行罷工斗爭。2月7日遭到逮捕,被縛于江岸車站的電桿上,嚴詞拒絕復工,英勇就義。
1.合力;共同努力。
1.思想一致,共同努力。
1.協助,輔助。
1.清代武官名,位在副都統下,佐領上。
2.清末革命團體光復會領導人員名稱,猶言副首領。
1.調和音樂律呂,使之和諧。
2.協律都尉﹑協律校尉﹑協律郎等樂官的省稱。唐韓愈有《贈別元十八協律》詩。唐劉禹錫有《送王師魯協律赴湖南使幕》詩。
3.符合音律或格律。
4.配以音樂聲律,猶言譜曲。
1.謂與人同樣巧妙。
1.共同謀劃。
1.亦作"協穆"。
2.和睦。
1.見"協睦"。
1.使和合安寧。
1.共同決定。
1.和氣。
1.猶同心,一致。
1.未年的別稱。
1.懷抱私情。協,通"挾"。
1.共同慶賀。
1.志趣相同。
1.為協理某種工作而任某職務。
1.干支和合的日子。古代處決罪犯,要選擇干支和合的吉日。
1.共同商量。
1.猶按時。
1.同心合力地辦事。
1.謂和使如意。
1.懷抱私情,欺騙君上。協,通"挾"。
1.清代副將的別稱。
1.協和安泰。
①各方互相配合協同作戰。②協助請機修班協同安裝設備。
1.清末軍隊一協的首領。
1.協助。
1.清代對地方貧瘠﹑收支不能平衡的省份,規定由稅收富裕的省份撥款協助,叫做"協餉"。
1.調和。
1.同心,齊心。
1.思想一致,并同努力。
1.見"協心戮力"。
1.調和使有規律。
1.猶言協力同心。
1.符合禮義。
1.合成一種意義。
2.猶同心。
1.贊助;輔佐。
1.把某字臨時改讀為某音,以使聲韻和諧;也指需臨時改讀的韻腳。
1.謂應時,應運而生。
2.配合呼應。
1.謂正確使用。
2.即協韻。音韻學用語。
1.國家間協商訂立的條約。如一九○四年的《英法協約》。亦指協商訂立條約。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兩個對抗的帝國主義軍事集團之一。初由英、法、俄三國組成。1914年,戰爭爆發后,先后有美、意、日等二十五國加入。十月革命后,蘇俄退出。戰后,協約國集團曾三次向蘇俄發動武裝干涉,均告失敗。
1.亦作"協贊"。
2.協助;輔佐。
1.調整而使之正確。
1.輔佐。
1.符合中庸之道;適中,合適。
1.幫助;輔助。
1.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