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指能治百病的丹藥。比喻極有效驗的好辦法事情到了這等地步,誰也拿不出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
1.園中。
2.猶故園。
①平原;原野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②地區名。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或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指整個黃河流域。
見蔣馮閻戰爭”(367頁)。
1.喻中原的杰出人物。語出五代陳陶《閑居雜興》詩之二"中原莫道無麟鳳,自是皇家結網疏。"
河南和山東交界處黃河兩岸油田的統稱,以河南濮陽為中心。1979年投產‖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
1.喻群雄并起,爭奪天下。語本《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1.間隔一月。
2.當空的明月。
1.見"中岳"。
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邊防部隊在中越邊境地區反擊越南侵略者的作戰。自1976年始,越南當局公開推行地區霸權主義和反華仇華政策,不斷在中越邊境制造事端,企圖以武力改變邊境狀況。1978年下半年,越南當局在中越邊境地區結集大量軍隊,加劇對中國的侵略活動。中國邊防部隊于1979年2月17日被迫發起對越自衛反擊戰,3月16日在勝利完成自衛反擊任務后全部撤回中國境內。
1.官名『置,太子官屬,又稱中盾。南朝宋齊稱中舍人。唐貞觀復改為中允,屬詹事府,掌侍從禮儀,駁正啟奏,并監藥及通判坊局事。清末廢。
2.公正。
1.猶內情。
1.即中丞。
1.見"中藏府"。
1.集體伙食標準中的第二級(高于大灶而低于小灶)。
1.沼澤之中;草澤之中。
2.喻困境。
3.中等大小的沼澤。
1.猶中斷。
1.古代天子灌祭山川用的一種玉器。
2.古代用以發兵的一種玉制符節。
1.中軍帳。
1.宮中直接發出的帝王親筆詔令。
1.中止;中斷。
2.當中折斷。
3.中年逝世。
1.亦作"中陳"。
2.居中的陣地﹑營壘,一般為主帥所在地。
3.唐代以殺獲論功,凡出戰兵員與敵方相當者,稱"中陣"。
1.六朝時對中軍﹑鎮軍﹑撫軍將軍的合稱。
1.得當;不偏不倚。
2.正直;忠直。
3.指正直之士。
4.猶純正。
5.指正道。 6.官名。秦末陳勝自立為楚王時置,掌糾察群臣的過失。《史記.陳涉世家》"陳王以朱房為中正,胡武為司過,主司群臣。"三國魏立中正以藻別人物﹐晉南北朝仍之﹐唐廢。
1.證人。
1.仲支,指家族中的二房。
1.見"中智"。
1.即中丞。
1.正直。
2.中央直屬機關的省稱。
1.中兵和直兵的合稱。東晉末劉裕為相,合中兵﹑直兵置一參軍。南朝因之,稱中直兵。
1.中途停止。
1.皇帝的詔諭。
2.唐宋以后不經中書門下而由內廷直接發出的敕諭。
1.沚中,小洲里。
1.手的第三指。
1.中等規格。
2.合乎中庸之道的典章﹑制度。
3.謂從中干預。
1.屹立其中。
1.中級的官職。
1.居中央而治理天下。
1.亦作"中知"。
2.中等才智。
1.謂上菜至半。
2.中途擱置。
1.指古代田地或賦稅等級的第五等。
2.中等;一般。
3.不偏不倚貌。
1.古豫州(今河南省一帶)地處九州之中,稱為中州。
2.指中原地區。
3.歸屬中土的州郡。
4.中等州郡。
1.我國許多戲曲劇種在唱曲和念白時使用的一種字音標準。根據元周德清《中原音韻》﹑卓從之《中州樂府音韻類編》等書所載,中州韻有陰平﹑陽平﹑上﹑去四聲而無入聲,字音歸為十九韻類。最早使用中州韻的是元代的北曲。元明以來許多劇種都繼承了這個字音傳統,但又都參酌本地語音加以變化發展。目前表現在舞臺上的共同特征已不甚明顯,大致還共同遵守著某些讀音咬字的方法,在念白中還保留著一種抑揚頓挫﹑節奏感特別鮮明的聲調。一般稱這種用中州韻的念白為"韻白"或"上韻",以區別于用本地方言的念白,如"京白"﹑"蘇白"等。
1.洲中。
2.海中仙島,借稱道士所居。
1.中注。
1.中等才德的君主。
2.中心,主宰。
3.南唐立國,凡歷三世,宋馬令《南唐書》仿《三國志.蜀志》之例,稱之為先主,嗣主,后主。嗣主李瓃,又稱"中主"。如宋黃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所選李澋之詞,即標為"李中主"。
1.水中小洲。
1.指朝中權貴的幫助。
1.元人俗語。猶言中看。指容貌引人注目。
1.中等專業學校的省稱。任務是培養各種專業的中級人才。一般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為二至四年。
1.交通運輸部門指旅客中途轉換交通工具。
2.中間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