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瀝血叩心"。
1.借音義相通的字解釋別的字。
2.古人解經舊注中,凡不見于《說文》而又不知其所出的義訓,謂之借訓。
1.見"借緋"。
1.猶借口,假托的理由。
1.謂借重別人,使自己名聲顯耀。
1.與敵人作最后的決戰。
1.勞步出來一下。請人出來另找一僻靜地點談話所用的一種敬語。
1.即假借義。
1.借同音的字表示雙關的意義。
1.指通假字改變聲調以從本字的讀音。
1.借給。
1.借重他人或其他事物以博取聲譽。
1.借據。
1.五﹑七言近體詩,如首句入韻而借用可以通押的旁韻,稱為借韻。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有借韻。"原注"如押'七之'韻﹐可借'八微'或'十二齊'韻是也。"郭紹虞校釋"此當指宋時《廣韻》或《集韻》韻目通用之例。"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借韻》"五﹑七言近體第一句借用旁韻﹐謂之借韻。唐詩'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詩。'中'﹐《廣韻》屬'東'韻;'濃'﹐屬'鐘'韻)﹐'錦幃初卷衛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李商隱《牡丹》詩。'人'﹐《廣韻》屬'真'韻;'君'﹐屬'文'韻)﹐始啟其端。至皮(皮日休)﹑陸(陸j蒙)《松陵集》﹐則舉之不勝舉矣。宋人借韻尤多。近代名家以此為戒﹐此后生之勝于前賢者。"
1.借取賞玩,耫,同"玩"。
借錢。
1.謂預征他年田賦。
先期支用工資。
1.僅有虛銜而非實授的官職。
1.借據。
靠別的人或事物的幫助要看到極遠的東西,就得~于望遠鏡。
1.見"借箸"。
指為人出謀劃策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 【借箸】指為人出謀劃策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
1.假扮,裝扮。
1.謂利用別人的某種心理,作為自己進身之資。
2.指借用,取資。
3.借助,憑借。
1.唐宋時規定官員的服色,三品以上服紫,未至三品者特許服紫,稱為"借紫"。
1.訓詁術語。指古書中與本字讀音相同或相近而被借來代替本字的字。
2.指本無其字的假借。
3.借據。
1.即疥瘡。蚧﹐通"疥"。
1.《莊子.外物》"任公子為大鉤巨緇,五十犗以為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鉤,錮沒而下,鶩揚而奮鬵,白波若山,海水震蕩,聲侔鬼神,憚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魚,離而臘之,自制河以東,蒼梧已北,莫不厭若魚者。"后以"犗餌"喻志向遠大,氣魄宏偉。
1.宮刑。
1.方言。嬰兒的尿布。
1.泛指鱗介類水族。
1.見"藉不的"。
1.顧不得。
1.托詞;借口。
1.假托某一事由作為借口。
1.坐臥于草薦之上。謂謝罪待刑。
1.慈姑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六.慈姑》。
1.假借。
1.眾多而雜亂貌。
2.顯著盛大貌。
3.象聲詞。
1.征收稅賦。藉,通"籍"。
1.假使。
1.猶侵奪。
1.用茅草墊祭品。古代表示對神的敬意。語本《易.大過》"藉用白茅。"孔穎達疏"薦藉于物用絜白之茅,言以絜素之道,奉事于上也。"
1.猶暢談。
1.俗稱"檢場的"。京劇班社的舞臺工作人員。為七行七科之一。任務是在排演演出時搬置桌椅道具,協助演員穿脫服裝,撒放火彩等。
極強烈的疼痛劇痛難忍。
表演戲劇的團體,由演員、導演和其他有關人員組成。
1.謂重兵駐守的軍事要地。
1.嬉戲,游戲。
2.指變幻戲法。
3.猶演戲。
1.敏捷靈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