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后漢書.郭太傳》"孟敏字叔達,巨鹿楊氏人也。客居太原,荷甑墯地,不顧而去。林宗見而問其意。對曰'甑以破矣,視之何益?'"后遂以"破甑"喻不值一顧的事物。
2.謂破碎。
1.指《易.蠱》卦,因其卦上艮下巽,卦象為山下有風,故稱。
1.高而尖的山頂。
1.山民。
1.即石耳。體呈扁平圓形,固著于石面,多產于懸崖石壁上,可供食用和藥用。
2.指山產的美味食品。參見"山膚水豢"。
3.山的表層。
1.《樂府詩集.燕射歌辭三.隋元會大饗歌》"道高物備食多方,山膚既善水豢良。"本指山上水中出產的美味食物◇泛稱美味。
1.即仲山甫。周宣王時的賢臣◇因用以代稱賢臣。
1.山中的住宅。
2.山區州府。
1.堯時隱士巢父的別稱。
1.亦作"山峵"。
2.土山。泛指山嶺。
1.山內。
2.山腰。
1.方言。偏僻的山區。也說山旮旯兒。
1.亦作"山崗"。
2.較低的山。
1.見"山皋"。
1.見"山高遮不住太陽"。
1.謂王法管轄不到。
1.猶山川阻隔。
2.形容品格高潔,流傳久遠。
1.喻指意外不幸之事。
1.舊時比喻晩輩居下,無論如何也不能超越長輩。
1.傳說中的山中怪獸。
1.偏僻的山區。
民歌的一種。一般在山野田間歌唱,曲調高亢,節奏自由,多為兩句或四句體,亦有句中加垛、三句半和五句體等變體形式。主要歌唱形式為獨唱,但亦有對唱,稱對歌”或對山歌”。
1.依山而筑的樓閣。
1.山腳。
2.相術家稱鼻梁。
1.指石匠。
1.晉山濤的別稱。
2.晉山簡,時人亦稱山公。簡字季倫,山濤幼子,性嗜酒,鎮守襄陽,常游高陽池,飲輒大醉◇世詩詞中或用為作者自況,或借稱嗜酒的朋友。
3.古代指代表山神受享祭的男子。
4.唐趙璾《因話錄.商上》"﹝李約﹞又養一猿名山公,嘗以之隨逐。月夜泛江登金山,擊鐵鼓琴,猿必嘯和。"后因以稱猿猴為"山公"。
5.雄性山魈。
1.同"山簡醉"。
1.同"山公啟事"。
2.啟,亦寫作"啟"。
1.同"山簡興"。
1.山中陵廟。
1.謂山中的物產。
1.山谷。
1.兩山間低凹而狹窄處,其間多有澗溪流過。
2.山谷道人的省稱。詳"山谷道人"。
1.隱士的自稱。
1.宋黃庭堅的別號。
1.依宋黃庭堅服式仿制的服裝。
詞集。北宋黃庭堅(號山谷道人)作。三卷。傳世宋刻本收詞九十首,近人朱孝臧據明刻本《豫章黃先生詞》校補,補入八十九首,并附朱氏所撰校記。近人龍榆生有校點本。
1.詩體之一。宋黃庭堅一派的詩體◇衍為江西詩派。
1.指隱士。
1.山中巖石。
2.山的內在神韻。指繪畫而言。
1.山中村落。
1.山中怪物,如山魈之類。
1.依山而建的城堡。
1.山中道觀。
1.山中館驛。
2.山中的宅舍。
1.山的景色。
1.山水的景色。
1.桂樹。因多生于山中,故稱。
2.特指桂樹的一種。
1.山城;山村。
1.山與海。
2.喻指荒遠偏僻之處。
3.比喻高深﹑繁多或重大。
4.指山珍海味。
中國古代地理名著。作者不詳。西漢末年流行于世。疑作于戰國后期(約公元前200年左右)。全書分《山經》、《海經》、《大荒經》三部分。其中以《山經》最有價值,記載有山四百四十七座,以山為綱,記述有關的河流、民族、植物、動物和礦產等地理知識,還參以神話傳說。對研究中國古代地理、歷史、民俗及神話等,均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