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衰老冗廢。
1.屈曲貌。
1.像云一樣的紛亂。比喻動蕩不安。
1.比喻社會動亂﹐四分五裂。
1.亦作"云礽"。
2.遠孫。
3.比喻后繼者。
4.沿襲﹔因襲。
1.見"云仍"。
1.云和日。
2.有時偏指日光。
3.偏指太陽。
4.時光。
5.借指高空。 6.對封建帝王的美稱。 7.鴆鳥的別名。
1.比喻淡雅﹑飄逸的容貌。
1.謂云呈祥瑞之色。
1.假若。
2.如同。
1.云簪。簪發之具。借指濃黑秀美的頭發。
1.行腳僧。
1.亦作"云砂"。
2.白云和黃沙。亦借指邊塞風光或邊塞地區。
3.猶云泥。指相距遙遠。
4.指蒼??臻煩p云沙遙接處。
5.云母的一種。
1.見"云沙"。
1.云和山。
2.高聳入云之山。
3.遠離塵世的地方。隱者或出家人的居處。
1.指仙草。
1.指出家人的衣裳。
1.歸隱的約言。
1.常綠喬木。樹皮灰褐色。葉錐形或線形﹐略彎曲。球果長橢圓形﹐褐色。木材白色﹐有條紋﹐質堅而致密﹐可供建筑和制造樂器﹑航空器材﹑造紙等用。也為觀賞樹。
1.輕而薄的衣衫。
1.仙人的衣服。仙人以云為衣﹐故稱。
1.《易.需》﹕"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孔穎達疏﹕"若言云上于天﹐是天之欲雨﹐待時而落﹐所以明需大惠將施而盛德又亨﹐故君子于此之時以飲食宴樂。"后以"云上"謂天子施惠賜宴。
2.喻高遠。
1.見"云旓"。
1.亦作"云梢"。
2.繪有云彩的旌旗。
1.辮發梢。
1.黃帝《云門》樂和虞舜《大韶》樂的并稱◇泛指宮廷音樂。
2.泛指美妙的樂曲。
3.指云韶院。
1.宋代宮中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承唐代教坊舊制。宋太宗時改稱"云韶部"。
2.鳥名。又稱音聲鳥。
1.唐教坊。唐代宮中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
1.唐代宮中教習流行歌舞的場所之一。時宮中設教坊﹐有宜春院﹑云韶院。宜春院歌舞藝伎常在皇帝前承歡。凡演習大型歌舞人數不足時﹐則由云韶院的歌舞藝伎補充。
1.黃帝時的官名。
2.云神。
3.安徽霍山所產的一種蠶形小蟲。
1.如云之施雨。謂普降甘霖。喻廣施恩澤。
1.高聳入云的大石。
2.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大石名。
1.傳說中的仙果。
2.生于山巔多云處的果實。
3.藥草名。豆科﹐落葉灌木﹐初夏開花﹐花鮮黃色﹐產于我國中部和南部﹐供觀賞并作綠籬﹐根及種子供藥用。
利用微觀粒子能使氣體電離的性質而顯示其徑跡的裝置。如威耳遜云室的工作原理為置于密封容器內的空氣中含有水和酒精的飽和蒸氣,使空氣體積突然膨脹而降溫,水和酒精蒸氣達過飽和狀態。這時若有微觀粒子進入容器,則在其所經過的路徑上使氣體分子電離,過飽和蒸氣就以這些離子為核心凝成霧滴而顯示出粒子徑跡。
1.如此。
1.喻歡會結束﹐彼此分離。
1.戲劇中表演的一種程式動作。通過雙手﹑兩臂的協調動作﹐構成舞蹈化的姿態﹐用以表現人物的精神氣度。
1.稱佛道的典籍。
2.篆字。篆字筆畫如云﹐故稱。
1.形容姿態萬千﹐色彩斑斕。
1.官署。
1.云和樹。
2.高聳入云的樹木。
3.比喻朋友闊別遠隔。
1.謂兩地相隔遙遠。
1.唐杜甫《春日憶李白》詩﹕"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后用"云樹之思"比喻朋友闊別后的相思之情。
1.云與水。
2.謂漫游。漫游如行云流水的飄泊無定﹐故稱。
3.指僧道。僧道云游四方﹐如行云流水﹐故稱。
4.河流名。在今廣東省樂昌縣南境。
1.云游四方的人。
1.指隱者或出家人的居處。
1.指道士。
1.浪游四方的人。
1.行腳僧。
1.共同檢舉。
戲曲名詞。中國戲曲史上有多種以雜劇為名的表演形式,其特點各有不同。晚唐已有雜劇之名,其后歷代均見此名。如宋雜劇、元雜劇、溫州雜劇、南雜劇等。通常多指元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