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以貪﹑瞋﹑癡﹑慢﹑疑為五鈍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為五利使,統(tǒng)稱"十使",又稱十大惑或十根本煩惱。
1.全部占有。多用于疆土。
1.撫定。謂統(tǒng)治。
1.撫治。謂奄有其地而治之。
1.很分明地保存﹑存在。
1.真切﹑逼真貌。
2.宛如。
1.墨名。
1.十分嚴肅正經的樣子。帶有諷刺意味。
1.莊嚴恭敬。
1.指閹宦。
1.嚴肅莊重的樣子。
2.引申為一本正經﹑煞有介事的樣子。
3.齊整有序的樣子。
4.真切﹑明顯的樣子。
5.宛然;仿佛。
1.端莊貌。
2.宛如,好象。
1.恭敬貌。語出《禮記.曲禮上》"毋不敬,儼若思。"
2.宛若,好象。
1.莊重而不放任。
1.莊重嚴肅。
1.恭敬莊重。
1.莊嚴貌。
1.端莊。
1.莊重。
1.息兵,停止戰(zhàn)爭。
1.掩蔽侵迫。
1.排泄污穢的溝池。
1.污水溝池。
1.古兵器名。
1.指廁所。
1.停息戰(zhàn)爭。
1.排泄污水的陰溝。
1.同"匽豬"。
1.弇陋。
1.弇﹐謂鐘口小﹐腹大﹐聲沉郁;侈﹐謂鐘口大﹐腹小﹐聲迫促。引申為由于口腔開合大小不同而發(fā)音顯出變化。
1.即障泥﹐亦稱防汗。垂于馬腹兩側﹐用以遮擋塵土。
1.小口。
1.隱藏﹐收斂。
1.淺薄。
1.山名。古謂日沒之所。又名崦嵫山﹑弇茲山。
2.園名。在江蘇省太倉縣﹐為明王世貞所筑。因以為王世貞的別稱。
1.恭敬貌。
1.謂聲音沉郁。
1.謂黯然合成一片。
1.黑痣。
1.昏暗隱蔽貌。《文選.王延壽》"屹鏗瞑以勿罔﹐屑黡翳以懿濞。"呂延濟注"黡翳﹐暗蔽貌。"一說,為寂寞之狀。見張載注。
1.黑痣。
1.形容山巖欹斜有如傾側的甗。
1.鳳閣。中書省的別稱。
1.昏暗貌。
1.天色昏黑。
1.昏暗貌。
1.陰暗;昏暗。
1.黑暗貌。
2.指黯黮灘。
1.唇不掩齒。
1.《文選.宋玉》"蓬頭攣耳,齞唇歷齒。"李善注"《說文》曰齞,張口見齒也;歷,猶疏。"后因用"齞歷"形容面容丑陋。
1.黑暗無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