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指晉代《論語》注疏家十三人,即衛瓘﹑繆播﹑欒肇﹑郭象﹑蔡謨﹑袁宏﹑江淳﹑蔡系﹑李充﹑孫綽﹑周瑰﹑范寧﹑王珉。南朝梁皇侃《論語義疏敘》"今日所講﹐即是《魯論》﹐為張侯所學﹐何晏所集者也。晉太庇東衛瓘字伯玉﹑晉中書令蘭陵繆播字宣則……右十三家為江熙字太和所集。侃今之講﹐先通何集﹐若江集中諸人有可采者﹐亦附而申之。"(2)指自南唐至南宋十三個制墨家,即李廷珪(包括李之子承宴)﹑沈珪(包括沈之子宴)﹑關珪﹑張遇﹑常遇﹑潘遇﹑張谷﹑潘谷﹑葉谷﹑胡景純﹑陳贍﹑梅贍﹑耿德真。宋何薳《春渚紀聞.十三家墨》"予為兒時﹐于彭門寇鈞國家﹐見其先世所藏李廷珪下至潘谷十三家墨﹐斷珪殘璧﹐璨然滿目"。
2.(3)指明末高闖王等十三支農民起義軍。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農民軍各部首領在滎陽集會。其中勢力強大的有十三家。即高迎祥﹑張獻忠﹑馬守應﹑羅汝才﹑賀一龍﹑賀錦﹑許可變﹑李萬慶﹑馬進忠﹑惠登相﹑橫天王﹑九條龍﹑順天王。見《明史.李自成傳》。(4)指《周禮》等十三種注本。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合魏﹑齊﹑周﹑隋書四.十三家》"《周禮》﹑《禮記》﹑《毛詩》﹑《尚書》﹑《公羊》﹑《左傳》﹑《孝經》﹑《論語》孔﹑鄭﹑王﹑何﹑服﹑杜等注凡十三家……所舉凡六家﹐而云十三家者﹐偽孔安國《尚書》傳﹑鄭康成《周禮》﹑《禮記》注﹑《毛詩》箋﹑《尚書》﹑《論語》注﹑王肅《周禮》﹑《禮記》﹑《毛詩》﹑《尚書》注﹑何休《公羊》學﹑服虔《左傳》解詁﹑杜預《左傳》集解也。"
1.猶休光。喻美德。
1.美善。
2.燦爛。徽﹐通"輝"。
3.靜謐貌。
1.輝光霍閃。徽﹐通"輝"。
1.偉績。
1.金飾的琴徽。亦用作琴徽的美稱。
安徽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該省和江蘇、浙江、江西等地區。舊稱徽調。
1.舊指徽州籍的客商。
1.宏業﹐偉業。
1.美好。多指美德。
1.謂束縛猛獸。
1.北宋皇帝趙佶廟號徽宗﹐宋人因稱徽宗為"徽廟"。
1.美名。
1.大命。指天命。
2.大命。指詔命。
1.亦作"徽墨"。
2.繩索。古時常特指拘系罪人者。
3.引申為捆綁;囚禁。
4.比喻法度或規矩。
1.篆刻流派之一。篆刻專學秦漢﹐風格樸茂蒼秀。為明嘉靖時安徽婺源(今屬江西)人何震所開創,繼起者多屬徽州籍,因有徽派之稱。也稱皖派。
1.見"徽媜"。
1.即徽調。
1.北宋徽宗﹑欽宗二帝的并稱。二帝于靖康二年為金人所俘,后死于金國。
1.猶榮譽。
1.美好的風范;美好的容貌。
2.用為畫像的美稱。
1.善良仁慈。
1.舊指徽州籍的商人。宋代逐漸形成﹐明清時其商業活動遍及全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頗有勢力。清末漸趨衰落。經營業務主要有鹽﹑米﹑絲﹑茶﹑墨﹑木材﹑典當和對外貿易﹐其中以鹽商﹑文具商和典當商為最著。
1.美好的聲譽。
1.徽索。指捆綁罪人的繩索。亦比喻囚禁。
1.古代朝廷或軍中用以識別的標志﹐形似小旌旗。
2.泛指標志。
1.束縛。
1.謂褒賜封賞之禮數。
1.拘系罪人的繩索。亦謂以繩索拘系。
1.繩網。喻指刑法。
1.美好的聲望。
1.大位﹐帝位。
1.盛美之文德。
2.美好的詩文。
1.指區別等級的標志物,如旌旗﹑服飾等。
1.見"徽弦"。
1.美好顯明。《文選.左思》"乾坤交泰而絪缊,嘉祥徽顯而豫作。"李周翰注"徽,美也。"一說,同"微顯"。謂顯示隱微。
1.美好的德行。
1.美言﹐善言。
1.美好的儀容。
1.美好。
1.猶德音。指令聞美譽。
2.佳音,嘉訊。
3.優美的樂聲。多指琴聲。
1.豐功﹐偉績。
1.美善之道。猷﹐道。指修養﹑本事等。
1.美譽。
佩帶在身上用來表示身份、職業等的標志,多用金屬制成。
1.美人的肖像。
1.琴腹下轉動琴弦的軸。
1.亦作"徽纄"。
2.乖戾貌。徽﹐通"?"。
1.美政﹐善政。
1.同"徽識"。
1.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