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相傳三國魏曹植在其兄曹丕的脅迫下七步成詩,詩中有"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語◇因以"燃萁之敏"喻文思敏捷。
1.武臣。與儒臣相對。
1.奉命承旨。
1.表達誠意。
事情既然做錯了,索性順著錯誤做下去。
1.率領;攜帶。
1.語本《老子》"將欲奪之,必固予之。"固,通"姑"。
1.扶持;攙扶。
1.治軍。
1.以功勞補償過錯。
1.見"將功折罪"
1.同"將功折罪"。
1.以功勞抵償罪過。
將級軍官,低于元帥,高于校官。
1.古琴曲名。相傳為孔子所作。
1.調養(yǎng)護理。
2.衛(wèi)護。
1.隨機行事。
1.利用機會施行計謀。
1.帶領家人;攜挈家小。
1.駕馭將帥。
1.官名。"將作大匠"的略稱。詳"將作大匠"。
2.復姓。三國吳有中散大夫將匠彧。見《通志.氏族四》。
(數(shù)量等)快要接近~掌燈時分 ㄧ中國有~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
1.漢樂府《鐃歌》十八曲之一。
1.持久,堅持下去。
1.復姓。戰(zhàn)國時有《將巨子》五篇,漢時猶存。見《漢書.藝文志》。參見"將具"。
1.復姓『有將具彌。見《通志.氏族四》。
①將⑤。②比喻給人出難題,使人為難他當眾將了我一軍,要我表演舞蹈。
①武官名。春秋時稱統(tǒng)領軍隊之卿為將軍。戰(zhàn)國始正式定為武官名『時多冠以稱號,如大將軍、驃騎將軍、衛(wèi)將軍等。隋唐時均置于大將軍下,掌禁兵。唐至明,用以稱武散官。清時有四類,一為宗室爵號,二為駐防各地之八旗最高長官,三為臨時出征之統(tǒng)帥,四為正一品至從二品武官封贈之階。②軍銜稱號。詳將官”。
指男子因發(fā)胖而形成的向前腆起的腹部(含戲謔意)。
1.將軍的府第。官署名。袁世凱統(tǒng)治時期設置,直隸于大總統(tǒng),置將軍若干人,名義上為最高軍事顧問機關◇廢。
1.《隋書.史萬歲傳》"軍次馮翊,見群雁飛來,萬歲謂士彥曰'請射行中第三者。'既射之,應弦而落,三軍莫不悅服。"史萬歲官至上大將軍﹑左領軍將軍◇因以"將軍箭"為稱美射技高超之典。
2.將軍的令箭,軍中發(fā)布命令時用。喻說話算數(shù)。
1.將軍的命令。
2.樂曲名。原為軍中發(fā)令時所用鼓吹之曲,后仿其調制成樂曲。曲調雄壯豪邁。
1.古代發(fā)石攻城之器。
1.舊時北京風俗,用紅籮炭末塑制成將軍形,歲暮植于門之兩旁◇亦名"彩妝"。
1.指在京城外擔負軍事重任的將帥。
1.持重。
1.將種。
1.芍藥的別名。
1.大禮。謂祭祀之禮。
1.喻代人受罪或彼此頂替。
1.休養(yǎng)調理。
1.軍官。
2.泛指文武官員。
1.復姓。見《史記.秦本紀論》。
軍令(多見于早期白話)。
1.同"將帥"。
2.率領。
1.用兵的謀略。
1.猶言成人之美。多用于對君上。語出《孝經(jīng).事君》"君子之事上也……將順其美,匡救其惡。"
1.謂將帥家門出將帥。
1.謂人臣奉行王命,明辨國事。語出《詩.大雅.焌民》"肅肅王命,仲山父將之;邦國若否,仲山父明之。"
1.奉命。
2.傳命。
1.大將的才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