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稱國內某些華僑較多而僑眷較集中的地方。
1.細弱哀怨之聲。
1.鳥和鳴聲。
2.比喻朋友間同氣相求。
3.泛指動物的鳴聲。
4.低語聲。
5.低泣聲。 6.形容清脆﹑尖利﹑輕細的聲音。
1.鳥鳴。
1.啼泣。
1.同"嬰城"。
2.環城。
1.猶阻擋。
1.觸碰鋒鏑。
1.觸犯﹐拂逆。
1.患病。
1.喻觸怒帝王。相傳龍有逆鱗﹐觸之必怒﹐故云。
1.擾亂。
1.接觸外物而不為所動﹐保持心神寧靜。
2.指外物的擾亂。
1.擾亂。
1.糾纏。
1.擾亂心神。
1.仕宦的代稱。
1.冠上飾物。
1.紅纓和頂子。清朝皇族官吏的帽飾。
1.用毛制成的穗狀飾物。
1.亦作"纓黻"。
2.冠帶與印綬。亦借指官位。
3.比喻世俗的束縛。
1.冠帶與印帶。
2.猶拂塵。
3.繩索。引申為纏縛。
1.見"纓紱"。
1.《孟子.離婁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雖被發纓冠而救之,可也。"謂不暇束發而結纓往救◇因以"纓冠"形容急迫或急切救助他人。
2.仕宦的代稱。
1.冠帶和手板。亦借指官吏。
1.婦女所佩的香囊。
1.中箭。纓,通"嬰"。繳,箭上的絲繩。借指箭。
①珠玉串成的裝飾物,多作頸飾佩纓絡|被纓絡|項上金螭纓絡。②纓子;穗狀物紅纓絡|纓絡飄拂。
1.棗名。
1.即纓絡。
1.清朝官吏所戴的帽子,帽頂有紅纓子。
1.拘系。
1.仕宦的代稱。
1.見"纓佩"。
1.猶系心。
1.指漢成帝偕趙飛燕游太液池之事。
1.馬的頸帶與腹帶。
1.亦作"纓綏"。
2.冠帶與冠飾。亦借指官位或有聲望的士大夫。
1.冠上飾物。亦借指文人士大夫。
1.官服。借指官職。
1.冠帶與腰帶。借指顯貴。
1.冠帶與印綬。借指官位。
1.方言。撣子。
1.見"纓緌"。
1.即纓子。
1.冠帶。
1.纓與鎖。比喻束縛之物。
1.喻世俗束縛。
1.纓和簪,古代顯貴的冠飾。借指貴官。
1.系在衣帽或器物上的穗狀飾物。
2.像纓子的東西。多指蘿卜﹑芥菜等的葉。
1.結冠的絲帶。亦借指官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