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頭靠著頭,并排。
2.指兩個頭相連。
3."駢首就戮"的省稱。
1.見"蝦蟆陵"。
1.泉名。在河南省陜縣西門外。
1.見"蝦蟆臺"。
1.古代兵器上的飾物。
1.蝦蟆更。
1.瘟疫名。一種即痄腮。多發(fā)于小兒﹐有傳染性。以一側或兩側腮部腫脹﹑疼痛為特征。常伴有惡寒﹑發(fā)熱。
1.亦作"蛤蟆煙"。
2.煙草的一種。
1.窯名。明末景德鎮(zhèn)有小街﹐燒瓷小如蝦蟆﹐故名;又以窯在舊昌南鎮(zhèn)﹐亦名小南窯。其器粗﹐質薄而堅﹐色白帶青﹐盛行于世。
1.見"蝦蟆衣"。
1.蝌蚪的別名。
1.見"蝦蟆子"。
1.中小型蝦類的干制食品。經煮熟曬干或烘干后再去殼而成。
2.小蝦。
1.蝦眼。喻指茶湯初沸時的小氣泡。
1.傳說長須國蝦王之女。
2.方言。廣東一帶稱漁家女孩。
1.以毛蝦為原料﹐不去殼﹐經煮熟后曬干或烘干的干制食品。我國沿海均有出產。
1.像蝦甲青色的瓷器。
1.蝦干。比喻貌丑而駝背的人。
1.去頭去殼的鮮蝦肉。
1.木名。可用以釀酒。
1.水母的別名。
1.猶醉蝦。
1.亦作"蛤什螞"。
2.滿語。蝦蟆之一種﹐也稱哈士蟆。產于東北各省﹐是我國的特產。雌性者腹內有膠質塊﹐中醫(yī)用為滋補品。
1.見"蝦頭杯"。
1.傳說中的蝦中之王。
1.茶湯初滾時泛起的小氣泡。初似蝦眼﹐漸大似蟹眼﹐故稱。
1.亦作"蛤舋"。
2.蛙肉羹。
1.見"蝦須"。
1.一種用蝦須織成的護書畫卷的小簾。
1.一種輕細的手鐲。
1.蝦蕈羹。宋代的一種茶食點心。
1.指煮茶初沸時所泛起的小氣泡。似蝦的眼睛﹐故稱。
1.謂行鞠躬禮。
1.亦作"蝦蛦"。
2.日本古時北方未開化的民族。其人多毛及須髯﹑顙高﹑眼凹﹑鼻尖﹑膚色淺棕﹐居住在本州東北奧羽﹑北陸地方。一般認為北海道阿伊努人即其后裔。
1.見"蝦夷"。
1.亦作"蛤魚"。
2.魚名。
1.即水母。
1.亦作"蛤子"。
2.蝦的卵。干制后橙黃色﹐味鮮美﹐可制調味品。
3.蝦。
1.比喻勇猛的巴中士兵。瞎,謂目無敵人。
1.亂開口,亂說。
1.方言。瞎說,胡扯。
1.宋時陳若拙的譏稱。陳不學無術,竟中了禮部試第二名榜眼,故稱。
1.胡亂編造;捏造。
1.亂喊亂叫。
1.見"瞎扯蛋"。
1.無根據﹑無中心地亂說。
1.盲目地闖蕩。
1.亂講大話。
1.見"瞎燈滅火"。
1.形容夜色濃重或沒有一點亮光。
1.比喻自己不該承擔的責任或可不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