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回旋;旋轉。
1.緊緊追趕。
1.遭排擠而隱匿不顯。
強行擠入并占用~耕地。
1.人和脊椎動物背部中間的骨頭。
1.猶菲薄﹐刻苦。
1.混亂;互相踐踏。
1.脊骨。
1.見"脊令"。
1.語出《詩.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脊令為水鳥﹐而今在原﹐則失其所◇以"脊令原"指兄弟急難不能相顧。
1.脊背向前彎曲;駝背。
1.脊骨。
2.比喻要害之地。
1.語出《詩.小雅.正月》"有倫有脊。"謂言語﹑文章的條理。
1.背脊上的皮膚。
2.泛指身軀。
1.高聳貌。
1.脊骨。比喻可依靠的人或事物。
1.古時一種施于背部的杖刑。
1.提引而出;挺拔。
1.中傷;傾軋。
1.牽制。
1.指摘擯棄。
1.中傷;傾軋。
也作犄角”。捉獸時拖住獸腳叫掎”,抓住獸角叫角”,掎角”比喻兩頭牽制或兩面夾擊掎角之勢。
1.拉著鹿。
2.猶逐鹿。喻群雄爭奪天下。
1.見"掎挈"。
1.亦作"掎契"。指摘。
2.牽制。
1.牽裙連袖。形容人多。
1.猶扼守。
1.強引為依據。
1.指摘。
2.摘取;取得。
1.從后截獲。
1.指摘,挑剔。
1.歧枝叢聚錯出貌。
1.系在戟上的帶子。
1.戟和戈。泛指兵器。
1.猶戟節。本指儀仗,借指顯貴氣派。
1.插戟的架子。
1.戟仗和符節。
1.猶沖決﹐突破。
1.古代儀仗隊里持戟的官吏。
1.立戟為門。古代帝王外出,在止宿處插戟為門。《周禮.天官.掌舍》"為壇壝宮棘門"鄭玄注引漢鄭司農曰"棘門,以戟為門。"后指立戟之門。《資治通鑒.唐僖宗光啟三年》"行密帥諸軍合萬五千人入城,以梁纘不盡節于高氏,為秦畢用,斬于戟門之外。"胡三省注"唐設戟之制,廟社宮殿之門二十有四,東宮之門一十有八,一品之門十六,二品及京兆﹑河南﹑太原尹﹑大都督﹑大都護之門十四,三品及上都督﹑中都督﹑上都護﹑上州之門十二,下都督﹑下都護﹑中州﹑下州之門各十。設戟于門,故謂之戟門。"引申指顯貴之家或顯赫的官署。
2.墓前石門。
1.戟形的須髯。
手臂微屈,以食指指斥人。因手形像戟,故稱。《左傳·哀公二十五年》褚師出。公戟其手,曰‘必斷而足。’”后因以戟手”或戟指”形容指著別人怒罵的樣子戟手大罵|戟指怒目|將軍戟手指賊語,死為厲鬼當殺汝。
1.見"戟槊"。
1.亦作"戟矟"。
2.門戟和長矛。古代權貴家設在大門兩側的儀仗。
1.指侍從職務。
1.刺口。指苦澀的味道。
1.即戟支。
1.見"戟支"。
1.戟指,伸出食﹑中指指人;嚼舌,咬破舌頭。形容憤怒之極。
1.戟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