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難道不肯,豈肯。
2.寧愿。
1.事物的趨勢﹑態(tài)勢。
1.景物依然,人事已非。
1.當?shù)氐牧曀住?/p>
1.物的形態(tài)﹑表象。
2.景物。
3.猶世態(tài)。
1.物的本體;器物的形體。
2.由物質構成的﹑占有一定空間的個體。
1.眾人的言論。
1.說明物產(chǎn)分布情況的圖譜或圖表。
1.土地所產(chǎn)的物品。
2.選擇合適的土地。
3.指土地。
世俗之外;世事之外陶淵明泊然物外,故其語言多物外意|超然物外。
1.超塵脫俗的交誼。
1.塵世以外的人。
1.北齊王晞不為世務所羈,故稱。
1.人望;眾望。
1.彼此,外物與己身。
1.事務。
2.宋代職官名。"監(jiān)當物務"的省稱。監(jiān)州﹑府諸場﹑務﹑庫﹑糧﹑料﹑院等事務。
1.指人對于萬物的役使﹑支配。
2.指為外物所役使。
3.各種物品,各樣事物。
4.人人。
1.見"物以稀為貴"。
又稱物態(tài)”。一般指物質分子的聚集狀態(tài),是實物存在的形式。通常實物以固態(tài)、液態(tài)和氣態(tài)三種聚集狀態(tài)存在。在特定條件下存在的等離子態(tài)稱為物質第四態(tài)”;在超高壓、超高溫下的物質狀態(tài)稱為物質第五態(tài)”;在極低溫度下還存在超導態(tài)”、超流態(tài)”。
1.外界事物。
2.物體的形象;事物的現(xiàn)象。
3.文藝作品所創(chuàng)造的典型形象。
4.景物,風景。
5.物候現(xiàn)象。
1.來自物體的光通過小孔或受到反射﹑折射后形成的像。
1.人心。
1.物的形貌。
1.事物的本性。
1.杰出的人物。
1.謂時令變遷。
2.事物的規(guī)律。
1.用物品殉葬。
1.怪異現(xiàn)象。
2.妖物。
1.產(chǎn)業(yè)。
1.指事物的性質﹑道理﹑規(guī)律等。
1.亦作"物以羣分"。
2.謂同類的東西或人常集聚在一起。
1.見"物以類聚"。
1.見"物以稀為貴"。
1.物品因稀少而珍貴。
1.《荀子.正名》"故向萬物之美而盛憂,兼萬物之利而盛害……夫是之謂以己為物役矣。"楊倞注"己為物之役使。"后謂為外界事物所役使為"物役"。
1.眾人的心意。
2.景物的情態(tài)。
3.造物的意向。
4.禮物與情意。
1.指物體發(fā)出的聲音。
1.物產(chǎn)豐盛,風俗淳厚。
1.事物的隱秘。
1.百物器用。
2.指生活資料。
1.為外物所引誘。
日本文學樣式之一。意即故事。源于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分以和歌為中心的歌物語和以虛構故事為中心的傳奇物語兩大類。融兩者所長于一體的《源氏物語》(紫式部著),促進了物語的發(fā)展。
物質享受的欲望人心為物欲所蔽,失其靈明。
1.聲望,聲譽。
1.猶世運。
1.事物的法則。
1.法律名詞。對查明案件事實情況有證明作用的物品和痕跡等。
1.亦作"物值"。
2.物品的價值。
1.見"物直"。
1.同"物極則反"。
①哲學上指不依賴意識而可以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對一切可感知物的共同屬性的概括,區(qū)別于各種實存的、特定的、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如原子、氣等)。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世界就是無限的始終運動的物質總體。物質在空間上是無限的,在時間上是永恒的,既不能被創(chuàng)造,也不會被消滅。意識是物質高度發(fā)展的產(chǎn)物。物質的各種具體形態(tài)和構造則在不斷地變化和發(fā)展。②指生活資料、金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