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沉沒。
2.沉迷。
1.見"普遍"。
單獨概念”的對稱。反映一類事物的概念。它指的是一類事物中的每一個對象,而不是指一類事物的集合體,后者稱為集合概念。有一些表達普遍概念的詞語,也可以用來表達集合概念。如中國人”,既可以指每一個中國人,也可以指中國人的集合體,必須注意區別,以免混淆概念。
簡稱普惠制”。經濟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出口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普遍給予減免關稅優惠待遇的制度。1968年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第二屆會議通過普惠制決議,1970年為第二十五屆聯合國大會所采納。但在具體實施中,各給惠國根據自身利益都對受惠國規定了一些限制。
1.普遍傳布。
1.象聲詞。擊鼓聲。
1.指農歷七月十五日為超度先人而舉行的盂蘭盆會。
1.見"普度眾生"。
1.見"普度"。
1.同"普度眾生"。
1.普施的恩澤。指皇恩。
1.即普爾錢。
1.即普爾錢。
1.清代新疆﹑西藏地區通行的錢幣。乾隆時在阿克蘇設局制造,質以紅銅為之,正面書"乾隆通寶",背面標"阿克蘇",左滿文,右維吾爾文。重二錢,每錢五十文。嘉慶以后所鑄,仍多用乾隆字樣。
1.即普爾錢。
1.普及法律知識。
1870-1871年法國與普魯士之間的戰爭。1870年7月19日,法皇拿破侖三世對普宣戰。戰爭開始后,法軍連遭失敗。9月2日,拿破侖三世在色當投降。4日,巴黎發生革命,推翻第二帝國,宣布共和,成立國防政府。不久普軍長驅直入。包圍巴黎。1871年1月,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國。1月28日,法德簽訂停戰協定。5月10日,雙方正式簽訂《法蘭克竿約》。戰爭以法國戰敗而告結束。
1.見"普泛"。
1.普遍覆蓋,包容。
2.謂普施恩惠。
3.指天。
1.廣為告示。
1.廣施化育。
1.指書籍在原有版本外出版發行的用紙較次﹑開本較小﹑裝訂從簡﹑定價較低,因而能大量銷售的版本。
1.普遍濟助。
1.同"普度眾生"。
1.清代收容老病孤寡的慈善機構。
1.普遍賜與;普遍施與。
2.普遍增加。
1.猶普及,遍及。
1.指铏羹,加五味作料而盛于铏器中的湯菜。《儀禮.士虞禮》"嘉薦普淖﹐普薦溲酒。"鄭玄注"普薦﹐铏羹﹐不稱牲記其異者。"一說﹐為俎上之物。見清王引之《經義述聞.儀禮》。
1.普遍升遷(官階)。
1.火車的普通快車的簡稱。
1.普遍賞賜。
列寧概括的農業資本主義化的兩種方式之一。與美國式道路”相對。特點是政府通過改良措施,使農奴制的地主經濟緩慢轉化為資本主義的大農場。以19世紀中期的普魯士最為典型,故稱。
1.象聲詞。
1.見"普天率土"。
1.法文prolétariat﹑英文proletariat的音譯。源出拉丁文proletarius,原指古羅馬社會的最下等級。今指無產階級。
1.亦作"普洛美修斯"。亦作"普羅米修士"。
2.希臘神話中造福人類的神,相傳他從主神宙斯那里偷了火種給人類,受到宙斯的懲罰。
1.見"普羅美修士"。
1.見"普羅列塔利亞特"。
1.見"普羅美修士"。
羅馬尼亞最大石油工業中心。人口229萬(1983年)。盛產石油、天然氣,為全國石油工業中心。有大型石油化學聯合企業和石油設備制造廠,還有有色冶金、紡織、化學等工業。有石油博物館、石油學院、石化研究所等。
1.佛教語。謂普攝一切眾生的廣大圓融的法門。見《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分布于云南等地的少數民族。約3萬人(1990年)。用普米語。曾用鍛文,現通用漢文、藏文。信仰原始宗教。傳統節日有火把節、大年節、轉山節等。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
1.鮮卑的姓氏。北魏時改周氏。
1.指黍稷。《儀禮.士虞禮》"嘉薦普淖﹐明齊溲酒。"鄭玄注"普淖﹐黍稷也。普﹐大也;淖﹐和也。德能大和﹐乃有黍稷﹐故以為號云。"晉潘岳《藉田賦》"簠簋普淖﹐則此之自實。"一說﹐為铏羹﹐和以五味的羹湯。見清王引之《經義述聞.儀禮》。
1.猶遍及;普施。
1.普遍延請。
2.佛教語。謂集眾。
3.指唐懷海禪師倡立的集合僧眾集體勞作的農禪制度。
1.普遍施與。
1.普遍而及。
2.普進(官階)。
朝鮮抗日斗爭中的重要戰役。1937年6月,金日成率領朝鮮人民革命軍主力部隊,越過鴨綠江,奇襲日本國境警備”的主要據點之一普天堡,全殲日本駐軍,旋即勝利返回根據地。這一勝利,鼓舞了朝鮮人民的斗爭信心。
1.整個天下,四海之內。猶全國。語出《孟子.萬章上》"《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今本《詩.小雅.北山》"普天"作"溥天"。
1.見"普天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