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迷離惝恍"。
1.清代標志功名等級的衣服和頂戴。亦借指功名。
1.見"衣食飯碗"。
1.衣裳,服飾。
2.借指形體,身軀。
1.衣裳包裹。
1.見"衣裳格子"。
1.制衣工匠。
1.即衣熏籠。
1.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裝。
2.泛指衣著,穿戴。
3.專指禮服。
4.代稱縉紳﹑士大夫。
5.借指文明禮教。
也作衣冠齊楚”。服飾冠帶鮮明整潔。形容穿戴整齊漂亮來訪的人衣冠楚楚。
1.見"衣冠楚楚"。
1.猶言衣冠楚楚。
1.指做官者。
1.即衣冠冢。柳亞子有《碧云寺謁孫先生衣冠墓》詩。參見"衣冠冢"。
1.西晉末,晉元帝渡江,建都建業(今江蘇南京),中原士族相隨南逃,史稱"衣冠南渡"。唐劉知幾《史通.邑里》"異哉,晉氏之有天下也!自雒陽蕩覆,衣冠南渡,江左僑立州縣,不存桑梓。"后用以借指唐"安史之亂"后,中原士庶避亂南奔之事。
2.指北宋末,宋高宗渡江,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中原士庶南遷之事。
1.穿衣戴帽的畜牲。比喻不知禮義,道德敗壞,行為像畜生一樣的人。
1.指仕宦之家為人稱羨的美事。
1.楚相孫叔敖死,優孟著孫叔敖衣冠,摹仿其神態動作,楚莊王及左右不能辨,以為孫叔敖復生。事見《史記.滑稽列傳》◇因稱登場演戲為"衣冠優孟"。
1.《漢書.郊祀志上》"黃帝以僲上天,羣臣葬其衣冠。"后因稱只埋葬死者衣冠的墳墓為衣冠冢。
1.穿狐裘坐熊席。形容生活奢侈。
1.指皇帝。
1.相傳春秋時,楚莊王奢靡無度,欲以大夫禮厚葬愛馬。優孟聞之,巧言諷諫,詼諧相勸"請為大王六畜葬之。以壟灶為槨,銅歷為棺,赍以姜棗,薦以木蘭,祭以糧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腸。"事見《史記.滑稽列傳》◇遂用作典故,謂被焚。
1.鎧甲。
1.掛置衣服的架子。
1.比喻徒具形骸的無用之輩。
1.衣服和佩巾。語本《詩.鄭風.出其東門》"縞衣綦巾。"余冠英注"'巾',佩巾也。"
2.衣服和頭巾。
3.指裝殮死者的衣服與單被。
4.指青領衣和方巾。明清時的秀才服式。
5.借指秀才的資格和待遇。
1.見"衣襟"。
1.亦作"衣衿"。
2.古代指交領或衣下掩裳際處◇亦指上衣的前幅。
1.舊指富貴后回到故鄉,含有向親友鄉里夸耀之意。
1.猶言衣錦還鄉。
穿錦繡的服裝榮耀地回歸故鄉衣錦榮歸,好不風光。
1.同"衣錦褧衣"。
1.見"衣繡夜行"。
1.見"衣繡夜行"。
1.見"衣繡晝行"。
1.見"衣繡晝行"。
1.猶衣衫藍縷。屩,用麻﹑草做的鞋。
1.腋下的衣縫。指掛肩或腰身。
1.貯藏衣物的府庫;堆存大批衣物的處所。
1.形容人消瘦。
1.衣角。
1.猶一絲不茍。
1.語本《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毫)牦,繆以千里'。"《大戴禮記.保傅》"《易》曰'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盧辯注"據《易說》言也。"謂差錯雖微,造成的桅甚大。
1.謂專心其事,所好不二。《荀子·修身》"凡治氣養心之術﹐莫徑由禮﹐莫要得師﹐莫神一好。"楊倞注"一好﹐謂好善不怒惡也。"元李治﹑清王念孫均以楊注為非。李謂"一好﹐謂純一其好﹐思慮不雜。"王謂"一好﹐謂所好不二。"見《敬齋古今黽》卷五及《讀書雜志·荀子一》。
1.一聲號哭。
1.一口氣完成。
1.一聲叱咤。佛教禪師于弟子參見時,常大喝一聲,斷其妄想,以示警醒。如百丈參問馬祖道一,馬祖振威一喝◇百丈謂其門下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馬大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眼黑。"見《景德傳燈錄·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參見"棒喝"。
1.謂將軍事文書一分為三,陸續寄送,以期保密。
何其;多么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1.猶言一種種。
1.一條河流。
2.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