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把犯人押送到邊遠地方服勞役的刑罰。
1.敬佩愛戴。語出《禮記.曲禮上》"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
1.畏懼戒備。
1.見"畏逼"。
1.亦作"畏偪"。
2.懼怕。
1.因畏懼而躲避。
1.畏懼,恐怖。
1.畏懼。
2.敬畏。
1.比喻遇戰事退縮不前。
1.害怕敵人就像害怕老虎一般。語本《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復出祁山"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漢晉春秋》"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司馬懿)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
1.畏懼。
2.忌恨;憎惡。
1.懼怕犯法。
2.猶嚴法。
1.敬服。伏,通"服"。
1.因畏懼而服從。
2.敬服。
1.猶敬服。
1.畏懼依附。
1.謂畏忌其害己。
1.《論語.子罕》"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何晏集解"后生,謂年少。"后用作稱頌青少年之典。
1.畏威懷德。
1.畏懼憎惡。
1.戒惕敬慎。
1.畏懼顧忌。
2.猶謹慎。
3.厭惡。
1.《詩.小雅.出車》"王事多難,不遑啟居。豈不懷歸,畏此簡書。"毛傳"簡書,戒命也。鄰國有急,以簡書相告,則奔命救之。"后以"畏簡書"為公務羈身之典。
1.畏懼戒惕。
1.小心謹慎。
1.畏懼驚恐。
1.夏天的太陽。
2.指夏天。
3.比喻艱難的處境。
1.尊敬;敬重。
1.怕犯錯誤。
1.畏怯沮喪。
1.畏懼恐慌。
1.說話謹慎,做事小心。
1.《論語.子罕》"子畏于匡。"刑昺疏"子畏于匡者,謂匡人以兵圍孔子。記者以眾情言之,故云'子畏于匡',其實孔子無所畏也。"后以"畏匡"為困厄之典。畏,通"圍"。
1.山名。
2.借指鄉野。
3.形容宏大。
1.畏懼戰栗。
1.畏懼。
1.見龍而懼。傳說古代有個葉公子高非常愛好龍,器物上畫著龍,房屋上也刻著龍。有一天,龍真的到葉公家里,從窗口把頭探進來。葉公見了,驚惶無主,拔腳就跑。見漢劉向《新序.雜事五》。比喻對某些宣稱愛好的事物實際上并不真愛好。
1.猶畏途。比喻艱難的世道。
1.謂畏懼明法。
2.謂事態彰明才知所戒懼。
1.畏懼和羨慕。
2.指尊敬仰慕。
1.畏懼災難。
1.害怕困難,茍且偷安。
1.畏怯回避。
1.亦作"畏偄"。亦作"畏愞"。
2.膽怯軟弱。
1.畏懼。
1.厭棄。
1.害怕。
1.尊敬欽佩。
1.艱險可怕的地方。
1.謂怕被駁回。
1.《左傳.文公七年》"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杜預注"冬日可愛,夏日可畏。"后因稱夏天的太陽為"畏日",意為炎熱可畏。
2.怕犯日忌。古人迷信,認為某些年﹑月﹑日不宜做某種事情,稱為日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