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畫論所總結的繪畫的六個要領。其說有二(1)五代酒《筆法記》"夫畫有六要一曰氣﹐二曰韻﹐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筆﹐六曰墨……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韻者﹐隱跡立形﹐備儀不俗;思者﹐刪撥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時因﹐搜妙創真;筆者﹐雖依法則﹐運轉變通﹐不質不形﹐如飛如動﹔墨者﹐高低暈淡﹐品物淺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筆。"(2)宋劉道醇《圣朝名畫評》﹕"所謂六要者氣韻兼力一也﹐格制俱老二也﹐變異合理三也﹐彩繪有澤四也﹐去來自然五也﹐師學舍短六也。"其說本南朝齊謝赫畫家六法。參見"六法"。
1.酒名。
1.原為五言六句,唐人拋球催酒時所唱,教坊因以名曲◇用為詞牌名。單調三十字者始于劉禹錫,四十字者始于馮延巳,四十二字者見《云謠集雜曲子》無名氏詞,皆平韻。至柳永以舊曲名創為新調,始有雙調一百八十七字體,仄韻。
2.曲牌名。一名《彩樓春》。屬北曲黃鐘宮。字數與詞牌不同。用在套曲中。
1.謂寫新詞供歌者歌唱。
1.亦作"拋卻"。
2.丟棄。
1.投擲。
1.丟棄散落。
1.丟棄,舍棄。
1.拋開,撇下。
1.揚聲作態。
1.謂故意提高嗓門。
1.謂嬌聲嬌氣,賣弄風騷。
1.方言。詈詞。謂在外游蕩。
1.安置在拋車上擲擊敵人的石塊。
1.大量賣出。
1.公布的數目。
具有初速度的物體在重力作用下的運動。在空氣阻力可忽略的情況下,拋體運動可看成沿初速度方向、以初速大小為速度的勻速直線運動和自由落體運動的合運動。其運動軌跡為直線(豎直上、下拋運動)或二次曲線(平拋、斜拋運動)。
1.亦作"拋垛"。
2.相傳古有擊壤,以拋擲磚塊為戲。宋時寒食有擲磚塊之俗◇世易瓦石為銅錢,遂變游戲為賭博。見清西厓《談征.事部.拋堶》。
1.雜技之一。兩手上下拋接多個彈丸不使落地。
1.故意顯弄文才。
反射面與拋物面的反射鏡。將發光點放在拋物面鏡的主焦點上,光線經鏡面反射后都平行于主軸射出。追光燈、探照燈內都有一拋物面鏡,使光源位于其焦點就能得到定向照明的平行光束。反之,平行于主軸的入射光經拋物面鏡反射后都將會聚在焦點上。如微波通信接收天線采用拋物面結構,使微弱信號會聚并加強。
由拋物面反射器和位于其焦點處的饋源組成的面狀天線。由饋源發出的球面電磁波經拋物面反射后,成方向性很強的平面波束向空間輻射。結構簡單,方向性強,工作頻帶寬。廣泛用于微波段。
1.離開家鄉故土。
1.拋棄。
1.契丹族的一種祭祀禮俗。
1.投;扔。
2.丟棄;棄置。
1.拋棄不管。
1.見"拋磚引玉"。
1.猶扣除。
①金屬切削機床,用來加工金屬材料的平面和各種直線的成型面。②刨子上的木制部分。
1.喻追究底細。
1.見"刨根問底"。
1.追究底細。
刨木料時刨下來的薄片,多呈卷狀。
1.用桐木刨花浸泡而稍帶粘性的水。舊時婦女常用以梳理頭發,使之光潔柔潤。
1.方言。砍柴。
1.用爪扒土覓食。
1.喻追究底細。
1.在刨床上用刨刀加工工件的方法。
1.舊時制作煙絲的作坊。
1.方言。整治。
刮平木料用的手工工具。
1.喻挖除老根。
1.亦作"咆■"。亦作"咆哱"。
2.發怒貌。
1.吼叫。
1.猶憤怒。
1.見"咆勃"。
指南緯35°~65°海域內的穩定而強勁的西風。該海域范圍內陸地很少,大多是海洋,等壓線近似緯向排列,平直而密集,因而西風穩定而強勁。加上海域內溫帶氣旋較多,常有暴風雨,風強浪高,昔日航海者都視為畏途。南緯40°附近風力很強,故又有咆哮四十度”之稱。
1.見"咆烋"。
1.亦作"咆咻"。
2.大聲叫囂。形容人的桀驁不馴。
3.形容勇猛豪邁。
1.吼叫跳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