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坡。
1.供奉佛像的高臺。
1.佛所住的堂殿。
2.指供奉佛像的堂殿﹑堂屋。
1.對佛的敬稱。佛教徒認為佛的法力廣大,能普濟眾生,故以天為喻。
2.猶西天,即佛教所說的極樂世界。亦喻指景物極美之地。
1.指佛像的頭。
2.間隔嵌在成串朝珠里的一種珠形裝飾品。佛頭比朝珠大,形如桂圓,左右上下各一枚,前三后一,多用寶石﹑翡翠之類制成。
1.植物名。菊科。多年生草本,莖高一二尺,多分枝,下部為木質。葉互生,秋天莖頂開頭狀花,故名。
1.相傳佛發為青色,故以"佛頭青"比喻青黛色的山巒。
2.石青的一種。可用為染料和繪畫顏料。
1.即玉髓。一種呈透明或半透明狀的礦石,光澤如蠟,成分與石英同,但較石英為輕。常用作飾石,其不透明者通常稱為瑪瑙。
佛的塑像上著了鳥雀的糞便。比喻好東西上添上不好的東西,把好東西給糟蹋了(含譏諷意)。
1.佛塔。
2.佛寺。
1.北魏時受佛寺奴役的民戶。又名"寺戶"。
1.佛教謂佛陀所居住或應化的種種國土。有凈土﹑穢土﹑性土﹑報土等。
2.特指凈土。
3.指佛寺。
1.蠶蛻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一.蠶》。
佛教徒稱釋迦牟尼。簡稱佛。[梵buddha]
1.成佛證果之位。
1.鳥名。
①佛陀的像。②泛指佛教供奉的神像。
1.佛教語。謂佛的大慈大悲之心。
1.指南朝梁武帝。因其篤信佛教,故稱。
1.佛教名詞。謂眾生覺悟之性。
2.借指禮佛修行之心性。參見"佛性禪心"。
1.謂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靜寂定之心性。
佛教徒指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后留下的牙齒。
1.見"佛牙"。
1.佛經所說五眼之一。佛為覺者,覺者之眼稱佛眼。謂能洞察一切,具有超凡的眼力。
2.喻指以慈悲為懷﹑寬以待人者之眼。參見"佛眼相看","佛眼佛心"。
1.比喻善意看待別人。
佛教徒對釋迦牟尼的尊稱。
1.佛像前的桌子。用于放置供佛之物。
1.即袈裟。佛教禪宗六祖以前皆用為傳法的信物之一。
1.佛像。
1.佛教的教義。
1.佛教禪宗認為人之自有的心性即是佛心,因其永久不變,猶如印契,故名之為"佛心印",省稱為"佛印"。
2.宋僧,名了元。字覺老,與蘇軾﹑黃庭堅相友善,能詩。哲宗元符元年圓寂。
1.佛像。
1.筍名。
1.佛寺。
1.不安貌。
1.佛寺的庭院。
1.佛教的真理。
1.佛教教義。
1.佛教謂成佛之因。
1.即臘八粥。佛寺于十二月初八日(相傳為釋迦牟尼的成道日)取香谷及果實等煮的用以供佛的粥。
(~兒)數珠。
1.亦作"佛妝"。
2.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婦女的一種化妝,有保護面部皮膚的作用。
1.見"佛爺桌兒"。
1.菩薩的通稱。
2.受佛戒者,佛門弟子。
3.佛教泛指一切眾生,以其悉具佛性,故稱。
4.稱慈善的人。如唐末徐守溫以寬恕為治,人稱佛子。見唐張鷟《耳目記》。又宋洪皓為秀州司錄,以所掌發運司錢賑濟饑民,州人稱之為"洪佛子"。見宋趙善璿《自警篇.救荒》。
佛教徒指佛和開創宗派的祖師,也專指釋迦牟尼。
1.安置佛像的臺。
1.蓮花蕊的別名。
1.塵埃揚起貌。
1.窮困;時運不好。
1.閉塞不通。
1.《易》的兩個卦名。"否"為天地不交;"剝"為陰盛陽衰◇多以指時運乖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