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擴充軍備。
培養師資的專業教育。中國實施師范教育的學校為中等師范學校(包括師范學校、幼兒師范學校、初級師范學校、師范訓練班和教師進修學校等)和高等師范學校(包括師范大學、師范學院、師范專科學型教育學院等),分別培養幼兒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師資。
1.仿效,效法。
1.老師的風度。
1.猶師友。
1.古時老師的通稱。
2.對有技藝者的尊稱。
3.對出家人的尊稱。
1.舊稱師父的妻子。
2.稱女性老師。
1.老師的通稱。
2.太師﹑太傅或少師﹑少傅的合稱。
3.對僧道的尊稱。
4.對衙門中吏役的尊稱。
5.對有專門技藝的工匠的尊稱。
1.本指軍隊的防御力量◇用以指軍隊。
2.指軍隊的統帥。
1.樂師與諷誦箴言之盲人。古代宮廷所設。
2.指廚師。
1.廚子。
2.稱老師的師父或父親。
3.民間用以稱道教正一派的道士。亦指男巫。
1.戲曲劇種。最早用木制面具,故亦稱"木臉戲",流行于廣西的河池﹑宜山﹑貴縣一帶。清同治年間在巫師跳神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最初的劇目內容以驅鬼酬神為主,后來出現以神話和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劇目。舞蹈豐富,原來是唱,后也有念白。又安徽﹑陜西等地的師公戲與端公戲以及貴州﹑四川等地流行的師道戲﹑師公臉殼戲﹑慶壇戲等,均屬同一類型,在藝術上則各有特色,大都用漢語演唱。
1.尼姑。
1.王瓜的別名。
1.效法古代。
1.對道行出眾的僧人所加的稱號。
1.宗師﹑大匠,可以為人取法者。
2.效法。
3.指老師的教導。
1.軍隊的禁令。
1.猶師范。學習的榜樣。
1.漢張魯的稱號。
1.楷模。
1.清代書院學生,每三個月由官府出題考試一次,稱期考,即官課;每月由院長出題考試一次,稱月考,即師課。
1.春秋晉國樂師。善于辨音。《孟子.離婁上》"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參閱《左傳》﹑《國語》﹑《逸周書》﹑《莊子》﹑《呂氏春秋》等書◇以為聽覺超凡,善辨音律的偶像人物。
1.娶妻吃葷的和尚。
1.巫婆。
1.軍吏。
1.軍令。
1.師﹑旅為古代軍隊編制。《詩.小雅.黍苗》"我徒我御,我師我旅。"鄭玄箋"五百人為旅,五旅為師。"后因用以指軍隊。
2.指戰事。
3.指眾屬吏。
1.《易.師》"象曰師出以律,失律,兇也。"后以指軍隊的紀律。
1.老師的門下。
2.古代傳說中的神話人物。為仙人嘯父之弟子,能使火。
1.取法;師法。
1.猶師表。
1.對教師或師傅妻子的敬稱。
1.古代宮廷中掌管教導嬪妃禮儀的女官。
2.指保育孩童的女子。
1.謂對老師仰慕。
1.女巫。亦指男巫。
2.對師父妻子的稱呼。即師母。
1.巫婆。
1.無芒粳稻的俗名。
1.出師的日期。
1.復姓。春秋有師祁犂,見《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1.兵士。
2.指占卜﹑星相等術士。
1.古代指教官或學官。
2.指儒者﹑經師。
1.齊太公呂望的尊稱。
1.老師和學生的合稱。
2.科舉時代考官與考試中選者亦稱師生。
1.相互師法。
2.莊嚴恭敬貌。
3.眾多貌。
4.人名。本指北宋為宋徽宗所眷戀的名妓李師師◇因用以借指妓女。
1.周代官名。掌輔導王室,教育貴族子弟以及朝儀得失之事。南北朝時北周亦曾置此官。
2.指學官或教師。
3.女師。指撫育古代貴族女子并教授其女德者。
1.謂拜某人為師或以師禮相待。
1.為師之道。
1.《周禮》軍制中師的統帥,亦為州長。
2.指一方的長官和統帥。
3.表率。
4.清代巡撫兼管軍事,稱大帥。對有師生名分的官吏,諛稱師帥。
5.太平天國軍制中師的統帥。
1.即身塔。為僧人埋骨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