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寵愛;愛撫。
1.未經訓練的士兵。
1.猶蠻干。
1.強迫;硬逼。
2.猶硬干。
飛機作超聲速飛行時產生的強壓力波,傳到地面后形成如同雷鳴的爆炸聲。與飛行的速度、高度和航線,氣象條件,接近地面的湍流等因素有關。聲爆出現時間短暫,對地面的影響在戶外一般不大,對室內壓強變化雖小,但經過多次反射形成共鳴,持續時間較長,影響頗大。在城市上空,低于10千米高度常禁止作超聲速飛行。
1.音調相諧。
1.宣布出兵。
2.指虛張聲勢以疑惑敵人的軍事布置。
1.指詩文聲律上的毛病。做詩講求韻律﹐探討聲病﹐始自南朝梁沈約等﹐至唐乃有此稱。唐時以詩賦取士﹐常以此決定優劣取舍。
聲振動在彈性介質中的傳播過程。是傳遞聲能的形式。在氣體和液體中傳播的聲波是縱波,在固體中傳播的聲波有縱波也有橫波。按振動頻率高低,有超聲波、可聽聲波和次聲波。
1.喻互相援救。
1.《孫子.九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后以"首尾相應"指作戰時軍隊各部分互相照應支援。
2.指詩文前后關聯,互相呼應,形容結構嚴謹。
1.謂前后互相照應。
1.詩體名。詩的首句與末句相同。始于宋邵雍《首尾吟》"堯夫非是愛吟詩﹐詩是堯夫春出時。一點兩點小雨過﹐三聲五聲流鶯啼。杯深似錦花間醉﹐車穩如茵草上歸。更在太平無事日﹐堯夫非是愛吟詩。"后稱這類形式的詩為"首尾吟"。
1.第一位。
1.首要事務。
1.頭向下,屁股翹起。跪拜磕頭的樣子。
1.始夏,初夏。指農歷四月。
1.最先;開頭。
2.第一。用于列舉事項。
1.舊稱省治或府治所在之縣。亦指該縣的知縣。
1.古代國君于歲首頒布的法令。
1.以首相向。猶歸向。
君主立憲制國家內閣首腦的名稱。如英國、日本。日本內閣首腦又稱總理大臣。
1.指季節的開端。
1.科舉時代以第一名登第的人。
2.猶上品。
1.創議。
1.首次演出。
1.山名。一稱雷首山,相傳為伯夷﹑叔齊采薇隱居處。
1.為首的主要人物。
2.擺在第一位的;最重要的。
1.揭示要旨。
2.率先舉義。
1.猶倡議。
1.發端。
1.首次放映。
1.謂自首者免罪。
1.屬官之首。
1.第一章。
1.猶要職。
1.最先播種的莊稼。指稷。《禮記.月令》"﹝孟春之月﹞行冬令﹐則水潦為敗﹐雪霜大摯﹐首種不入。"鄭玄注"舊說首種謂稷。"孔穎達疏"按《考靈耀》云日中星鳥﹐可以種稷。則百谷之內稷先種﹐故云首種。首即先也﹐種在百谷之先也。"一說為麥。麥以秋種﹐故謂之首種。參閱蔡邕《月令章句》。
1.猶言自供狀。
2.猶訴狀。
1.長子。
1.頭與腳。比喻上下尊卑。
1.頭和腳分開在不同的地方。謂受殺戮而死亡。
1.罪行最重者。
1.猶首犯。
2.首席;首領。
1.一年的開頭。祚,年。
1.指宰相。
2.指位居上座的僧人。
3.最尊的座位。
4.第一座。
1.長壽而安泰。
2.牡丹之一種。
1.高壽的婦人。
1.老年人皮膚上出現的黑斑。多指臉上的。
語出《詩·小雅·天保》如日之恒,如月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后用來稱頌人長壽。
1.謂只論職位,不論年齡。
1.老年人生前備下的棺材。亦泛指一般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