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不下心;擔心;掛心這孩子真讓人~。
1.登山涉水。山行曰輗,水行曰涉。
1.祭路神的土壇。
1.彩色的帷帳。
1.彩虹。
2.指霓虹燈。
1.指玉帝的儀仗。
1.指道士的衣服。
2.比喻鮮艷的車帷。
1.相傳仙人以云霞為旗幟。
2.綴有五色羽毛的旗幟﹐為古代帝王儀仗之一。亦借指帝王。
1.像一條條彩虹糾集在一起。用以形容梁棟之多。
1.指彩虹。
1.云霞﹐彩霞。
1.彩色的旗幟。
1.傳說中仙人以云霓為坐騎。借指仙人。
1.神仙的衣裳。相傳神仙以云為裳。
2.借指云霧﹐云氣。
3.飄拂輕柔的舞衣。
4.借指舞女。
5.道士的衣服。 6.《霓裳羽衣曲》的略稱。 7.指霓裳羽衣舞。
1.語本《楚辭.九歌.東君》﹕"青云衣兮白霓裳。"后因以"霓裳素"指白色。
1.即《霓裳羽衣舞》。
1.即《霓裳羽衣曲》。
2.仙道的衣服。
3.借指如仙美女。
即《霓裳羽衣舞》,簡稱《霓裳》。唐代宮廷樂舞套曲。傳為唐開元中西涼節度使楊敬述所獻,初名《婆羅門曲》,后經玄宗潤色并填詞,改用此名。樂曲描繪虛無縹緲的仙境和仙女形象。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詩,對此曲和舞姿作了細致的描寫。
1.舞名。舞曲為《霓裳羽衣曲》﹐故名。
1.猶言妖氛。
1.彩袖。也借指歌伎舞女。
1.一種彩云。傳說古代兩軍相當﹐有善瞻望云氣者﹐能據此測出敵我動態及勝敗。
1.神仙以云為幡幢。借指神仙的儀仗。
1.老人齒落后更生的細齒。被視為長壽之征。
1.泛指小魚。
1.鯨鯢盤桓。《莊子.應帝王》﹕"鯢桓之審為淵。"郭象注﹕"淵者﹐靜默之謂耳。夫水常無心﹐委順外物﹐故雖流之與止﹐鯢桓之與龍躍﹐常淵然自若﹐未始失其靜默也。"成玄英疏﹕"鯢﹐大魚也﹕桓﹐盤也。"后以"鯢桓"喻順應外物而自得。
1.比喻兇惡的敵人。
2.比喻無辜被殺之人。
1.鯢魚。
1.見"鯢鰍"。
1.鯢齒和鮐背。長壽之征。
1.即娃娃魚。
1.幼鹿。古代卿大夫用以為贄。
1.鹿胎。
1.用幼鹿皮制成的白衣服。
1.即麑裘。
1.老人齒落后復生之細齒。
2.借指老人。
1.祭谷的美稱。
1.齯盛。
1.祭品。指盛在祭器內的黍稷。
1.你們。用以稱同等或同輩的人。
1.蒙古語。眼睛。
1.見"你個"。
1.對尊長的敬稱。猶言你老人家。
1.稱自己,含有倨傲之意。
1.詈詞。猶言他媽的。
1.你。每,后綴。
2.你們。
1.你。門,后綴。
2.你們。
1.你們。
1.代詞。稱不止一個人的對方或包括對方在內的若干人。
2.用于表示領屬關系。猶言你們的。
1.你老人家。對老人的尊稱。
1.詈詞。表示驚異或怨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