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光亮閃耀。
1.一年生草木植物。高7-15公分。葉對生,卵形或橢圓形。花冠淡紅色,筒狀唇形。
1.母親慈愛。
2.指雌性動物對幼仔的愛。
1.母老虎。常用作兇悍婦女的綽號。
詞集。清代朱彝尊作。七卷。收詞六百余首。清代李富孫有《曝書亭集詞注》,考證頗為詳盡。此外還有《曝書亭刪余詞》一卷、《曝書亭詞手稿原目》一卷。
1.同"暴巫"。
1.《列子.楊朱》"昔者宋國有田夫,常衣缊黵,僅以過冬,暨春東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廣廈雝室,綿纊狐貉,顧謂其妻曰'負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獻吾君,將有重賞。'"后以"曝獻"為所獻微薄而意誠的謙詞。
1.曬太陽。
1.曬衣服。
1.皇宮中帝后于七月七日曝衣之處。
1.魏晉樂府的一種詩題。起于漢末『王粲﹑三國魏曹植﹑晉張載皆有《七哀詩》,為反映社會動亂,抒發悲傷感情的五言詩。
2.泛指多種哀傷。
1.七八成。表示將近達到某種極限。
2.差不多;大概。
3.七乘八,五十六。
1.指若干方面或某些方面。
1.《左傳.宣公三年》"成王定鼎于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后用"七百"稱頌封建王朝運祚綿長。
1.亦作"七板兒"。
2.秦淮河上一種有篷而周圍無走沿的小游艇。
1.佛教語。七種珍寶。佛經中說法不一,如《法華經》以金﹑銀﹑琉璃﹑硨磲﹑碼磟﹑真珠﹑玫瑰為七寶;《無量壽經》以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為七寶;《大阿彌陀經》以黃金﹑白銀﹑水晶﹑瑠璃﹑珊瑚﹑琥珀﹑硨磲為七寶;《恒水經》以白銀﹑黃金﹑珊瑚﹑白珠﹑硨磲﹑明月珠﹑摩尼珠為七寶。
2.佛教語。七種王者之寶。《輪王七寶經》"其王出時有七寶現∥等為七?所謂輪寶﹑象寶﹑馬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摩尼寶﹑女寶。如是七寶隨王出現。"
3.泛指多種寶物。
4.用以形容用多種寶物裝飾的器物。
5.比喻卓異杰出的人物。 6.指七種特殊的功用。 7.稱以各種佐料合成之物。參見"七寶茶"﹑"七寶五味粥"﹑"七寶羹"。
1.以多種珍寶為飾的馬鞭。晉王敦欲為亂,明帝乘駿騎密察敦營。敦覺,遣五騎追之。途中,帝將七寶鞭與逆旅老嫗,令俟追者至,以鞭示之。俄而追者至,問嫗,嫗曰"去已遠矣。"因以鞭示之,追騎玩鞭稽留,帝僅而獲免。見《晉書.明帝紀》◇用以為典。
1.宋代宮廷中用的名貴飲料。用茶與七種甘香佐料加工而成。
1.用多種珍寶裝飾的車。亦泛指華貴的車子。
1.佛教語。西方凈土中由七寶構成的蓮花池。往生凈土的人在該池蓮花中化生。
1.見"七寶車"。
1.舊俗,農歷正月初七日采七種菜蔬拌和米粉作羹,稱"七寶羹"。
1.花名。
2.佛教指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的蓮花。
1.即七寶池。
1.傳說中神仙所居之處。
2.泛指堂皇華麗的樓臺。
1.舊時皇帝坐的用多種寶物裝飾的車。
1.即七寶樓臺。
1.圓月的美稱。古代民間傳說,月由七寶合成,故云。
1.舊俗農歷十二月八日,佛教寺院取香谷及果實等煮成粥,用以供佛并送與門徒。
1.即七寶車。
1.見"七寶五味粥"。
1.形容佛教建筑富麗堂皇,氣象尊嚴。
1.《左傳.成公七年》"子重子反于是乎一歲七奔命。"謂一歲中七次奔走應命◇以"七奔"謂一再奔波。
1.佛教謂解說佛法的七種辯說之才。亦泛指種種無礙辯才。語本《大智度論》卷五五"于一切法無礙故,得捷疾辯。有人雖能捷疾,鈍根故,不能深入,以能深入故,是利辯。說諸法實相無邊無盡故,名樂說無盡辯。般若中無諸戲論故,無能問難斷絶者,名不可斷辯。斷法愛故,隨眾生所應而為說法,名隨應辯。說趣涅盤利益之事故,名義辯。說一切世間第一之事,所謂大乘,是名世間最上辯。"
1.七兵尚書的省稱。
2.指由七情所產生的各種雜念。
1.三國魏嵇康不滿當時執政的司馬師司馬昭等。司馬集團的山濤推薦他做選曹郎,他表示拒絕,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列陳自己不能出仕的原因,"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來詩文中把"七不堪"作為疏懶或才能不稱的典故。
1.相傳三國魏曹植七步成詩,后常以"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1.相傳曹植七步成詩,溫庭筠凡八叉手而賦成八韻,后因以"七步八叉"形容才思敏捷。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后以"七步成詩"稱人才思敏捷。
1.同"七步成詩"。
詩篇名。三國魏曹植作。相傳魏文帝曹丕欲加害其弟曹植,命他七步之內作一詩,否則處死。曹植應聲成詩,詩為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聽后慚愧,赦免了曹植。
1.有七步成詩的才能。稱人才思敏捷。
1.亦作"七彩"。
2.七色。
1.見"七采"。
1.形容體弱多病。
1.泛指各種各樣的病痛。
2.指體弱多病。
1.形容殘敗不堪。
1.傳說春秋末越大夫范蠡向其師計然學謀略七,用其五佐越即獲成功,故云。
1.七種作交易媒介用的寶物。
1.長短高低不齊貌。
2.零落不全貌。
3.謂說長道短,嘮叨不絕。
4.猶言是非好歹。
1.《孝經.諫諍》"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鄭玄注"七人謂三公及左輔﹑右弼﹑前疑﹑后丞。"唐玄宗注"爭謂諫也。"后以"七臣"泛指諫臣。
2.七種人臣。即法臣﹑飾臣﹑侵臣﹑諂臣﹑愚臣﹑奸臣﹑亂臣。
3.七位人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