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人并化主寫真求贊 其五十三
身兮芭蕉,
口兮葛藤。
雪乞人天飯,
光傳佛祖燈。
機活作春像,
念冷摩風棱。
金針玉線兮,
誰我繩繩。
身兮芭蕉,
口兮葛藤。
雪乞人天飯,
光傳佛祖燈。
機活作春像,
念冷摩風棱。
金針玉線兮,
誰我繩繩。
身體似芭蕉般虛幻不實,言語如葛藤般糾纏紛擾。在雪中乞求人天的飯食,傳承著佛祖佛法的光明。禪機活潑如同春日景象,心念冷寂似觸摸風的棱角。金針玉線般的引導啊,誰能將這傳承延續(xù)不斷?
芭蕉:佛教常用以比喻身體的虛幻,因芭蕉莖干中空易折,象征色身無常。
葛藤:禪宗術語,指糾纏不清的言語或執(zhí)著,此處喻言語繁復不切要。
人天飯:人、天兩道的飯食,泛指眾生的供養(yǎng),體現(xiàn)修行者依賴信眾的護持。
佛祖燈:比喻佛法傳承如燈燈相續(xù),象征禪法的延續(xù)與光大。
機活:禪機活潑靈動,指修行者對禪理的體悟靈活自然。
念冷:心念冷寂無執(zhí),形容修行者內心清凈,無世俗雜念。
金針玉線:比喻精妙的引導方法,如針線般細密,指禪門點化弟子的手段。
繩繩:延續(xù)不斷的樣子,此處指禪法傳承的綿延不絕。
此詩為宋代禪僧為禪人及化主(負責化緣、弘揚佛法的僧人)繪制肖像時所作的題贊。宋代禪宗興盛,禪僧常通過題贊記錄修行者形象、闡發(fā)禪理。詩中反映了當時禪門重視法脈傳承、強調身心清凈的修行風氣,創(chuàng)作時或為肯定禪人的修行境界,同時激勵后學延續(xù)禪法。
全詩以禪門特有的意象與語言,刻畫禪人身心空幻、言語無執(zhí)的修行狀態(tài),突出其‘傳燈’(傳承佛法)的使命,體現(xiàn)禪宗‘空有不二’的核心思想,是宋代禪贊中典型的‘以像說法’之作,具有鮮明的宗教與文學價值。
青顰粲素靨。海國仙人偏耐熱。餐盡香風露屑。便萬里凌空,肯憑蓮葉。盈盈步月。悄似憐、輕去瑤闕。人何在,憶渠癡小,點點愛輕撅。 愁絕。舊游輕別。忍重看、鎖香金篋。凄涼清夜簟席。杳杳詩魂,真化風蝶。冷香清到骨。夢十里、梅花霽雪。歸來也,懨懨心事,自共素娥說。
垂楊裊裊蘸清漪。明綠染春絲。市橋緊馬,旗亭沽酒,無限相思。 云梳雨洗風前舞,一好百般宜。不知為甚,落花時節(jié),都是顰眉。
蘋末轉清商,溪聲共夕涼。緩傳杯、催喚紅妝。慢綰烏云新浴罷,裙拂地、水沉香。 歌短舊情長,重來驚鬢霜。悵綠陰、青子成雙。說著前歡佯不睬,飏蓮子、打鴛鴦。
解變西昆體,一賦冠群英。清風峽畔,至今堂已讀書名。富貴輕于塵土,孝義高于山岳,惜不大其成。陵谷縱遷改,草木亦光榮。 與仇香,穿阮屐,試同登。石龕雖窄,可容一幾短檠燈。千仞蒼崖如削,四面翠屏不斷,云霧鎮(zhèn)長生。最愛巖前水,猶作誦弦聲。
玉京人去秋蕭索,畫檐鵲起梧桐落。欹枕悄無言,月和殘夢圓。 背燈唯暗泣,甚處砧聲急。眉黛遠山攢,芭蕉生暮寒。
送友長江上,長江水正平。 岸花縈別恨,風柳蘊離情。 子去添惆悵,人稱最老成。 家鄉(xiāng)歸到日,童仆擁歡迎。
古道今人慨不同,世情對面九疑峰。 四尖山色元如舊,會構新亭始亢宗。
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 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 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嗚呼!君不見, 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
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不幸而在窮僻之域,無車馬之資,猶當博學審問,古人與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幾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則是面墻之士,雖有子羔、原憲之賢,終無濟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夫以孔子之圣,猶須好學,今人可不勉乎?
霧濛濛,絲縷縷。密還疏,來復去。行人莫怪斷輕魂,小庭也釀愁無數(shù)。
紫鳳檀槽綠發(fā)娼,玉堂見慣可尋常。 作歌未必腸能斷,明日聽歌更斷腸。
小桃淚冷東風倦,陽關薄酒殷勤勸。此去不言歸,知君心已灰。 云山千萬疊,盡是傷心色。紅豆不勝情,何堪贈遠人。
春愁一段來無影。著人似醉昏難醒。煙雨濕闌干。杏花驚蟄寒。唾壺敲欲破。絕叫憑誰和。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
愁似晚天云。醉亦無憑。秋光此夕屬何人。貧得今年無月看,留滯江城。夜起候檐聲。似雨還晴。舊家誰信此時情。惟有桂香時入夢,勾引詩成。
一縷春情風里絮。海闊天高,那更云無數(shù)。嬌顫畫梁非為雨。憐伊只合和伊去。欲話因緣愁日暮。細認簾旌,幾度來還去。萬一這回航可渡。共渠活處尋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