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詠十解寄呈楊安撫 其七
伊昔為句漏,
其心在丹砂。
丹成遽仙去,
不且判鶯花。
伊昔為句漏,
其心在丹砂。
丹成遽仙去,
不且判鶯花。
從前有人去句漏任職,他心里只想著丹砂。丹煉成后立刻成仙而去,都不停下來賞玩鶯啼花開之景。
伊昔:從前。
句漏:古縣名,在今廣西北流市,葛洪曾求為句漏令,欲往該地煉丹。
丹砂:即朱砂,道教煉丹的主要原料。
遽:立刻,馬上。
判:鑒賞,賞玩。鶯花:鶯啼花開,泛指春天的景物。
具體創作背景不詳,但結合詩的內容推測,當時可能社會上存在追求煉丹成仙的風氣,詩人對此有所感觸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在于感慨有人一心求仙而忽略人間美好。特點是語言質樸,以事表意。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一些現象和人們的思想觀念。
舊夢依依睡起遲。春慵無力試單衣。薄寒天氣賣花時。
細雨輕煙鶯百囀,暖風斜日燕雙飛。畫樓東畔小堂西。
有兒不娶似龐公,
香火傳家悟性空。
父子相扶俱白發,
人間能有幾人同。
寶馬香車盡日游,
看花又上暢觀樓。
綠楊紅杏春無數,
一局湖山現十洲。
玉妃粲粲怯詩瘦,
秦艷蘇腴略先后。
于湖筆力并奇秀,
手執遺篇欲三嗅。
終日舟行花尚多,
清香無奈著人何。
更須月出波光凈,
臥聽漁家蕩槳歌。
興逐東風覽物華,春游隨步到禪家。
窗含疊嶂松留鶴,路入重林屋傍花。
聽法偶來尋杖錫,敲詩相與坐煙霞。
山童知我遠來客,燒竹炊煙正煮茶。
真隱由中土,
行窩賞太平。
生無皺眉事,
單為杜鵑聲。
雙峰遙促,回波奔注,茫茫濺雨飛沙。霜凜劍戈,風生陣馬,如聞萬鼓齊撾。兒戲笑夫差。漫水犀強弩,一戰魚蝦。依舊群龍,怒卷銀漢下天涯。
雷驅電熾雄夸。似云垂鵬背,雪噴鯨牙。須臾變滅,天容水色,瓊田萬頃無瑕。俗眼但驚嗟。試望中彷佛,三島煙霞。舊隱依然,幾時歸去泛靈槎。
針頭削鐵,
佛面刮金。
無處若有,
出手便驚。
春來江上雁知還,我尚驅車道路間。
芳草極天迷客思,白云何處是鄉關。
地卑城郭多臨水,縣小人家半住山。
聞說西行皆石徑,喜無塵土撲征顏。
老去春來憶勝游,欲將吾道付滄洲。
驚濤夾岸時相蹴,宿漲迎潮不肯流。
問水豈堪歌秉蕳,停云誰復賦登樓。
閉門覓句頻呼酒,小婦花前共唱酬。
莫上荒臺望,無端是旅情。
云光過沼慢,山影出林輕。
宇宙何其曠,蜉蝣似此生。
舊時歌舞地,花落美人塋。
望南云似蓋,簇翠萱叢,亭亭堂北。家慶屏開,?瓊枝瑤席。
東海桑柔,南陽菊滟,萬景澄秋夕。寸草心情,瓣香親拜,明星南極。
粉署仙郎,彩帆歸去,桑浦山前,版輿登歷。樂府新聲,下青鸞仙翼。
縹桂香濃,仙廚麟脯,有麻姑親擘。一曲陔蘭,傳觴遙羨,陶家賓客。
別酒故人同,留詩古寺中。唯應湖上竹,一為起清風。
結客五陵東,相邀入漢宮。但攜龍劍往,不必問雌雄。
淡云微雨過重陽,
陶令東籬菊正芳。
無客攜壺還自酌,
坐看歸雁入蒼茫。